2023年12月26日下午3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建欣教授应我所邀请,为我所师生作了一场以“传承发展中华传统宗教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题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在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会议室举行,由盖建民教授主持,张崇富教授、周冶副教授与陈丽副教授与谈。
2023年12月26日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讲座伊始,李建欣教授首先与大家一起重温了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论》中有关“新文化”的论述。毛泽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需要剔除其封建糟粕,吸收其民主精华,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中华民族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新三民主义文化,这个新文化与新民主主义政治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共同构成新中国。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建欣教授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重要讲话,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五个特性、两个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并重点分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及其意义。
李建欣教授认为,应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思想的理解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我们应当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认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化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还要充分结合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才能确保中华文明的现代性。
李建欣教授接着从语源学角度考察“文化”与“文明”的概念,旁征博引,援引了钱钟书先生、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美国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和德国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等学者对“文明”与“文化”的辨析。“文化”主要指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主要包括文艺、历史、哲学、伦理、宗教、美学等;“文明”是指理智和实用的知识以及控制自然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技术、技巧、物质、制度等。李建欣教授采用美国宗教学家尼尼安•斯玛特认识宗教的七个面相(伦理、社会、制度、哲学、体验等)的框架,阐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宗教既属于“文化”,又属于“文明”。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域外的文学、艺术、思想等先后传入中国,与中国原有的风俗习惯、宗教文化与哲学思想融合发展,为中华文明增添了色彩、加深了厚度,夯实了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基础。因此,中华传统宗教文化应包含儒教文化、道教文化、中国佛教文化、中国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伊斯兰教文化。
李建欣教授最后指出,中华传统宗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宗教文化同样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自己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与谈环节,周冶副教授谈了自己对“文明”与“文化”的理解,并就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对李建欣教授的报告作出呼应。张崇富教授则从情怀和大局观、当代和古代、政治和理论、抽象与具体四个方向对李建欣教授的报告表示赞扬,并就宗教学发展与宗教治理的问题与李建欣教授进行探讨。陈丽副教授则从中华传统宗教的跨文化传播出发,在数字人文视野下对李建欣教授的观点进行了补充。
盖建民教授指出,李建欣教授的报告以学术研究结合党和国家文化战略的需求,有助于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与宗教健康传承等诸多问题,相信会对我所青年学者的宗教研究有所裨益。讲座最后,盖建民教授对李建欣教授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在现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摄影:周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