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纪要|杨英:“礼”之名物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11-26

20241115日上午9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杨英研究员应邀为我所师生带来一场题为“‘礼’之名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王大伟研究员主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音老师及我所众多硕博士研究生参与。

杨英研究员围绕中国古代礼制和名物展开了深入讲解。首先,她从“制器尚象”的传统着手,阐述了这一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揭示了古代礼器的形制规范和象征意义。在礼器的应用中,玉器作为礼制核心的地位尤为重要。杨英研究员指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开始,玉器在祭祀和礼仪中的使用逐渐演变为一种制度,尤其在周代,《周礼》《仪礼》等文献详细记录了玉器祭天地四方的规范,这不仅是宗教礼仪的体现,更是一种蕴含天地之道的哲理观。

接着,杨英研究员探讨了汉晋时期步摇传统的发展。步摇首饰起源于中亚和西亚的黄金工艺,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并与当地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独特的步摇冠饰风格。慕容鲜卑等北方民族的步摇冠饰通过设计和镶嵌工艺,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并影响了北朝时期的礼仪和服饰。杨英研究员指出,汉晋时期中原步摇的形制吸收了北方民族的特点,形成了既符合华夏礼制又具装饰美感的头饰样式,具有典型的融合特征。

最后,杨英研究员将讲座内容引向“步摇的华夏化”这一主题。汉代的步摇在礼仪饰物形制上表现出华夏礼制的影响,并在形制上吸收了游牧民族的装饰风格。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辛追墓具和帛画证实了“副笄六珈”之制的广泛使用,体现出汉代步摇在形制和结构上的简化与装饰性增强。这种礼仪饰物不仅具备审美价值,还通过“制器尚象”的理念成为礼制中的一部分。

在互动环节,参与讲座的师生围绕“制器尚象”理念的演变、步摇装饰的区域特色及其历史影响进行了深入讨论。王大伟研究员和王音老师也针对步摇饰物的工艺和地域文化传播提出了见解。杨英研究员在解答中详细分析了步摇传统的流变以及不同文化对礼仪饰物的影响,并进一步阐释了礼器和礼制在社会结构与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讲座深化了学术交流,为我所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学习机会,展现了礼器研究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宗教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胡威




主讲人 杨英 研究员 讲座时间 2024年11月15日
讲座地点 文科楼158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