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下午4点,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宗教文化论坛2024年度系列讲座第21讲在望江校区文科楼320会议室举行。论坛由云南民族大学张桥贵教授主讲,主题为“宗教和谐关系的思考”。张泽洪教授、廖玲副教授、何正金博士以及我所硕、博士研究生及线上众多学者参加讲座。
张桥贵教授在本次讲座中深入探讨了多元宗教和谐关系,具体从宗教和谐关系及其特征、宗教和谐关系的现实基础、多元宗教格局的生成机制、多元宗教和谐关系的演化机制、宗教和谐与冲突的转化机制以及深层启示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首先,张桥贵教授指出,20世纪末以来宗教和民族问题突出,宗教和谐对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显得尤为重要。宗教和谐关系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我国整体上呈现出和谐的宗教关系,得益于多元宗教文化的共生共荣。此外,宗教和谐关系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动态性、平衡性、稳定性等特征。
随后,张桥贵教授转向云南地区讨论宗教和谐关系的现实基础,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经济上互相依赖。云南地区多民族共存,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赖,形成了紧密的经济联系。第二,通婚现象普遍。民族与民族之间、信教与不信教之间的通婚现象较为普遍,促进了宗教间的交流与融合。第三,宗教势力相互均衡。长期的历史发展使得各种宗教在云南地区又有相对均衡的信仰群体,形成了多元宗教共存的格局。
第三,张桥贵教授探讨了多元宗教的生成机制,认为宗教的诞生与演化,同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新中国成立前云南存在多种社会发展状态,各大宗教互动交往程度深浅不等,为多元宗教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且云南地区立体的气候和民族分布使得宗教分布呈立体特征,形成了多元宗教共存的空间场域。此外,历史上不同族群的迁徙往来、三教融合等现象,促进了多元宗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此外,张桥贵教授认为有多种因素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多元宗教和谐相处。主要有政治关系上的边疆开发,边疆地区的开发伴随着宗教文化的变迁,促进了多元宗教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文化关系上的吸纳融合,多元宗教文化在云南地区的吸纳融合,体现了宗教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经济关系上的互利共赢,经济交往促进了宗教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宗教和谐关系;民族关系上的交流融通,各民族成员和各宗教信徒之间的和谐相处,促进了民族与宗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互动,宗教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的日常交往促进了宗教间的和谐;最后是宗教生态上的制约平衡,宗教信仰生态平衡的概念揭示了多元宗教和谐共处的内在机制。
关于宗教和谐与冲突的转化机制,张桥贵教授认为宗教冲突表现为分期、争吵、排斥、隔离甚至战争等形式,其根本原因在于没能正确对待宗教间的差异与利益问题。宗教冲突也要从概念类型、资源类型、规模大小、性质及目的和功能等多个角度进行分类。宗教冲突往往具有潜在的建设性价值与意义,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其他宗教,以及如何通过对话、协商等方式解决冲突。
张桥贵教授进一步讲述了多元宗教和谐关系的深层启示,坚持用多元主义的态度对待其他宗教,进而维系宗教关系和谐,这是中华宗教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就需要探寻多元宗教和谐共处的经验模式以及提供相关的政策借鉴。
最后,张泽洪教授主持了问答环节。何正金博士、廖玲副教授分别对张桥贵教授的讲座做出评议,何正金博士用三个关键词“多元宗教、宗教和谐、云南经验”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和思考。廖玲副教授指出张桥贵教授的讲座极具启发性,选择云南地区展开多元宗教和谐关系讨论,对聚焦世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张桥贵教授对与会同学提出的关于地方治理与宗教和谐之间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张泽洪教授赞扬张桥贵教授对宗教和谐关系的深刻见解,并对张桥贵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由衷的感谢。
撰稿:庄铭航
摄影:王汝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