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下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名家方法谈”第2讲在望江校区文科楼200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讲席教授、中央统战部专家咨询组特聘专家张志刚教授主讲,主题为“‘宗教中国化’研究方法与世界宗教史规律”。主持人为四川大学道教宗教文化研究所闵丽教授,李裴副所长致欢迎辞,吴华副研究员、李以清老师以及本所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现场氛围热烈。
张志刚教授以宗教史发展规律引出“宗教中国化”主题,从“世界宗教史视野下的学理思考”“人类文明对话视野下的理论启示”“‘俗语佛缘’与‘大众化圣经’:宗教中国化的比较研究”三方面展开讲座内容。

首先,张志刚教授从世界宗教发展历程中归纳总结出宗教“本土化、本地化、本色化、民族化、处境化、时代化”这一规律。在讲座的第一部分“世界宗教史视野下的学理思考”中,张教授以比较宗教法作为开端,举例尼尼安•斯马特对宗教研究需抱有跨文化交流精神的观点,陈述了必须破除“狭隘的宗教观”的学术反思。在此基础上,张志刚教授再次以斯马特的基督教解析为例,强调宗教传统的多样性、多元化和特殊性,认为这种认识有助于宗教研究深入观察“宗教的共相、本质、规律”。
其次,在讲座的第二部分“人类文明对话视野下的理论启示”中,张志刚教授认为,天主教神哲学汉斯•昆关于从“犹太人的基督教”到“希腊化的基督教”发展为例的解析,提出了“世界宗教对话与人类对话”的开放观念,为重新反省“宗教本土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提供了理论启示。在论证过程中,张志刚教授同样列出耶格尔对“基督教的希腊化”观点,再次证明本土文化本身对于宗教生存与传播的影响。随即,分析了基督教在鸦片战争前后传入中国并难以与中华社会土壤相适应的问题,由此引出讲座第三部分思考。

再次,在讲座第三部分“‘俗语佛缘’与‘大众化圣经’:宗教中国化的比较研究”中,张志刚教授用“赵朴初‘俗语佛缘’”和路德译“大众化圣经”两个例证,探讨了实现宗教中国化的可能性。就“赵朴初‘俗语佛缘’”而言,张志刚教授察觉,在中华传统文化用语中含有大量佛教词汇,如“相对、绝对、刹那、现行”等,表现出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亲和力。就路德译“大众化圣经”而言,张志刚教授强调,宗教经典文献翻译与人民生活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性,认为翻译不贴切人民实际生活,便无法使宗教落地。赵朴初‘俗语佛缘”和路德译“大众化圣经”两个例证说明,外来宗教如果要扎根传播地域,必然表现出“本土化、民族化、大众化”的历史必然性。
最后,张志刚教授就前述观点进行了扼要总结。在世界宗教史研究视野中,中国兼收并蓄多种宗教的历史史实,可被视为“宗教中国化”的历史镜像,是“中国宗教研究的不二法门”。因此,在“宗教中国化”研究方法问题上,应该重读并续写中国宗教史且无需用西方传入的哲学与宗教概念切割中国史料。张志刚教授认为,坚持“本土化、本地化、本色化、民族化、处境化、时代化”等共相或共性,理解宗教中国化研究与世界宗教史规律,有助于我国宗教中国化理论与实践探索。

在与谈环节,闵丽教授对张志刚教授的讲座内容进行了大致总结,并提出宗教中国化与全球化关系相关问题。随后现场的听众就“宗教中国化”主题提出相关问题,张志刚教授耐心作答。最后由闵丽教授做了再次总结,讲座圆满结束。
供稿:胡佳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