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至24日,“从传承到创新:30年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研究的新开拓”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祥宇宾馆隆重召开。会议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和香港道教学院联合主办。来自40多家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莅临会议,共襄学术盛举。
会议开幕式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李裴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超教授,香港青松观总秘书周和来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宗教学会名誉会长卓新平研究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成都市道教协会会长张明心道长,北京大学陈鼓应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柏夷(Stephen R.Bokenkamp)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客座教授朱越利先生,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继任所长李刚教授分别致辞,中国道教协会发来贺信。
刘超副校长指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在文化建设领域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30年前,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与香港道教学院联合举办了“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成为道家与道教研究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此次再度合作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国际间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领域的交流互鉴。
香港青松观总秘书周和来先生在致辞中强调,传承研究方法和培养优秀人才对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至关重要。周先生呼吁关注和支持更多的年轻学者进入道家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形成蓬勃发展的学术群体,为这一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卓新平研究员指出,道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中国思想精神的构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努力促进我国宗教建设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宗教工作及其研究中,应当充分体现道教具有的独特意义,发挥其积极作用。
张明心道长宣读了中国道教协会贺信并致辞。贺信表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是对过去30年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的一次全面总结,更是对未来研究方法和创新路径的一次积极探索。中国道教协会愿与诸位一道,共同为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陈鼓应先生的致辞讲述了30年前与四川大学、香港道教学院合作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的缘起与盛况。1994年于四川大学召开的首届“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汇集了几乎当时所有的道家道教领域的研究学者,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两岸三地与国际间的交流意义重大。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柏夷(Stephen R.Bokenkamp)教授发来视频致辞,并分享了珍贵影像。
朱越利先生在致辞中说道,30年前的会议是香港青松观第一次与内地高校合作举办道教学术研讨会。30年来,香港青松观对内地道教研究的支持,起步早、形式多样、矢志不渝,体现了全体道长爱国爱教的情怀。此次再度共同举办国际研讨会,是“从传承到创新”的又一次生动体现。
李刚教授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道家道教思想文化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传统,是具有现代价值的宝贵文化资源,道家道教思想的当代发展应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向“现代化”“全球化”迈进。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詹石窗先生和广西大学张明学教授分别创作字画,赠予香港道教学院。开幕式后,与会学者合影留念。
随后,浙江大学盖建民教授主持主旨发言环节。李刚教授指出道教“三生”哲学即是强调以生命存在为核心价值、重视日常生活实践、回归自然与人文关怀的生命哲学、生活哲学和生态哲学。詹石窗教授通过对《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的诗蕴分析,探讨了诗歌中的神仙意象与审美境界。南京大学孙亦平教授以《海东传道录》为例解读文明交流视角下的内丹道东传过程,探讨道教在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历史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美国罗格斯大学刘迅副教授探讨了四位清末民初具有代表性的道教人物及其事迹:姚蔼云的殉道取义、李宗阳的与时俱进、李瑞清的隐遁遵古、陈撄宁的以古变今,认为四者代表了道教内部和道教精英信众对道教在中国近现代转型的不同认知和行动,反映出道教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香港大学宗树人(David Palmer)教授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太平经》中的重要概念与当代可持续发展话语和实践的关联。
会议期间,大会围绕“道教与少数民族交流融合”“海外道教研究与跨文化传播”“道教哲学与儒道互动”等主题分三个分会场共举行了9场学术盛宴。
第一分会场主要围绕道教与多民族宗教信仰的交融与传播展开,兼及海外道教学发展等。张桥贵、段鹏、蔡华、何正金、范紫微、肖海燕等学者探讨了地域宗教的历史演变与多元文化的互动,以及道家道教思想在现代的应用与价值。郭武聚焦于海外道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李建欣回顾了汉学家康儒博对中国宗教研究的贡献。苏宁、李裴、欧福克、脇山豪、孙瑞雪等学者深入探讨了张道陵的神格化演变、妈祖信仰的传播、成都二仙庵的历史、蒙古时期全真教的分派、《吕祖全书》在越南的刊印等内容,展现了道教在不同地域与历史背景下的传承与变迁。罗争鸣、许蔚、何江涛、李志鸿、胡锐、刘雪涛等学者关注明清时期道教神灵信仰、稀见道书、民间宗教、医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等相关议题。
第二分会场的讨论聚焦于道教哲学与思想的阐发。黄海德、李远国、盖建民、郑开、张广保、陈霞等学者就道教经典解读、心性论、内丹思想、儒道互涉等进行了深入探讨;陈雅岚、黄新华、姜守诚、孙嘉玥、萧霁虹、万鹏、周思博、王驰等学者集中探讨了地方信仰、道教仪式、法脉传承与现代宗教活动的变化。白照杰、孙伟杰、山田俊、玄子奇、申喜萍、武娜等学者关注于道教历史、文献与人物考证,为研究道教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地区的传播与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丰富的资料。
在第三分会场的讨论中,陶金、吕鹏志、张晓雷、李静、杨金丽、薛聪等学者就灵宝经义理与结构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揭示了灵宝经在道教教义、宇宙观、仪式塑造中的重要地位。酒井规史、聂清、商海锋、张崇富、甘绍成、蔡林波、张素琴等学者围绕道教文学、书法、香道、音乐、碑刻、仪式舞蹈等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为道教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刘固盛、张泽洪、尹志华、强昱、张钦、赵卫东等学者就黄老道家思想的历史发展、道体论、道教身体观、灵魂观作了细致探析。
在为期一天半的讨论汇报中,与会学者新见迭出,既有宏观的理论观照,也有细致的文本分析与历史考察,学科方法涵盖宗教学、哲学、文学、历史学、文献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内容广博、精彩纷呈。
大会闭幕式由香港道教学院李永明主任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刘固盛教授、山东大学郭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罗争鸣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尹志华教授分别进行学术总结。李永明主任作大会总结发言。至此,“从传承到创新:30年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研究的新开拓”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海内外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领域的智慧和力量,促进了学术成果共享与思想碰撞,推动了道家、道教文化研究向纵深拓展,有助于在国际文化交流舞台上彰显中国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与引领力。与会嘉宾表示,期待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为世界文明多样性做出更多的贡献。
撰稿:刘涵雨、周易进
摄影:胡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