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日下午15:00,耶鲁大学神学院东亚语言与文学系副教授Chloë Starr(司马懿)博士在四川大学文科楼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158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耶稣会神学在中国:从徐光启到徐宗泽”的学术讲座。
本次讲座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田海华教授主持。田海华教授首先向大家隆重介绍了司马懿博士的研究方向、学术成果和此次讲座的主题。本次讲座,司马懿博士以徐光启和徐宗泽的文本著述为例,探讨了神学与文学之间的密切互动,批评了一些学者以欧美的系统神学为中心来判断中国神学的立场。
讲座伊始,司马懿博士便以王徵的《仁会约》、《远西奇器图说录》和《崇一堂日记随笔》三本著作为引,道出了中国基督教文本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天主教文本的首次出版发行阶段,此时翻译文本表现得较为简陋;第二阶段,耶稣会士开始深入学习中国语言,改进基督教文本的表达形式,提出了更加适合中国读者理解的概念,文本翻译水平较之以往有所提高;到第三阶段,由中国本土基督教徒进行的基督教文本的传播已较为成熟。这三阶段分别以罗名坚的《新编西竺国天主圣教实录》、利玛窦的《天主实义》和李九标的《口铎日抄》为其代表作。司马懿博士强调,中国神学是以中国文学形式书写的,所以其内容不能与文学表达分离。若欲理解中国神学文本,必须将其放在当时的社会文化处境中去理解。
讲座中,司马懿博士提出这三个文本体现了耶稣会士和中国皈信者的学习轨迹,这种轨迹是迅速上升的,也是互相影响的。司马懿博士认为徐宗泽的笔记体《随思随笔》呈现了在复杂的历史处境中塑造中国神学的过程,并且笔记体的丰富多样性对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种比官方历史和传记更加平衡的描述。
随后,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讲座主题,田海华老师把提问的机会交给了听众,让司马懿博士与现场的师生们进行了充分的互动。司马懿博士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圣经诠释是否有统一标准?”“英国文学与圣经的关系”等问题。讲座尾声,田海华教授对此次讲座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同学们为司马懿博士报以热情的掌声以示感谢,聆听讲座的老师同学们和司马懿博士合影留念。至此,讲座圆满结束。
嘉宾介绍:
Chloë Starr(司马懿),剑桥大学文学士与荣誉硕士,哈佛大学肯尼迪学者,牛津大学哲学博士,现为耶鲁大学神学院东亚语言与文学系副教授。她的学术研究,涉猎广泛,从中国文学与经典到中国基督教的神学著述, 涉及晚清小说、近代中国及东亚神学思想的研究。她已出版专著Chinese Theology: Text and Contex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6)与Red-light Novels of the Late Qing (Brill, 2007);编著Documenting China: A Reader in Seminal Twentieth-Century Text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1)、Reading Christian Scriptures in China (T & T Clark, 2008)与The Quest for Gentility in China: Negotiations beyond Gender and Class (Rutledge, 2007)。她曾任牛津大学汉学所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世界汉学大会常务理事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