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北京大学张志刚教授来我所开讲“‘宗教中国化’学理沉思”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8-12-05

2018年12月3日晚,中国著名宗教学家、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教授在四川大学文科楼158学术报告厅开展题为“‘宗教中国化’学理沉思”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教授主持,全所及校内外师生近五十人参加了讲座的。

image.png

讲座开始,张志刚教授陈述了讲座内容的研讨立意与学术思路。在现今“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热议,及在“十九大报告”中的42字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分析。张教授看来以往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多侧着于历史考察,缺乏基础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哲学思考的条件下,以三个命题呈现了“宗教中国化”的学理思考。

第一个命题:唯有立足于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方能深刻理解“宗教中国化”的重要性。中国宗教要真正完成于“中国文化、中国民族和中国社会”的三重融入,就需要深切的关注“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三个认同。“文化认同”又被国际理论界视为“最高的认同”或“根本的认同”。

第二个命题:务须着眼世界宗教史揭示的生存发展规律,方能客观认识“宗教中国化”的必然性。研究宗教现象或讨论宗教问题,首先就需要认识并遵循宗教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从世界宗教史上看,千百年来的几大世界性宗教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其首要条件或前提条件即在于,它们均能适应不同的文化、民族和社会境遇。必须破除狭隘的宗教观,认识传统宗教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中国宗教化”的提出是符合世界各大宗教“本土化、民族化、处境化”的传统共相的。

image.png

第三个命题:“宗教中国化”是合乎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以人为本”,就决定着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带有比较浓厚的理性色彩,比较强调“入世精神”和“个人内在的自我超越”。表现出强烈的“伦理与人道精神”。中国宗教传统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密切联系昭示着中国宗教理应融入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的必然性,共同弘扬“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image.png

精彩的讲座分享过后,针对学生对于宗教的民间定义以及宗教在发展过程中本身的适应性问题,张教授也都一一做了详尽的讲解,并结合讲座的内容指导性的给予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最后,盖建民教授代表全所以及参加讲座的师生对于张教授的热情讲座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双方在会场合影留念。至此,本次学术讲座圆满结束。

嘉宾介绍:张志刚教授,1956年生,中国著名宗教学家。现任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生导师,宗教学与基督教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央统战部专家咨询组专家,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工作专家库特聘专家,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等。张志刚教授主要从事宗教学理论、宗教哲学、基督教神哲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西哲学与宗教比较研究、当代中国宗教与政策的相关研究。著有《宗教文化学导论》、《猫头鹰与上帝的对话——基督教哲学问题举要》、《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同题与方法》、《理性的彷徨——现代西方宗教哲学理性观比较》、《宗教学是什么》、《宗教哲学研究——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宗教学前沿问题研究》、《"宗教中国化"义理研究》等。主编:《跨文化思想者文库》《北京大学宗教学文库》《宗教研究指要》《基督教中国化研究丛书》《世界宗教评论》等。

主讲人 讲座时间
讲座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