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1日,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欧福克教授(Volker Olles),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158会议室,在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张崇富教授的主持下,作了题为“道教对环保伦理的具体贡献”的主题讲座,参加此次讲座的除宗教所学生以外还有来自西南交通大学及河北等地的宗教学爱好者。
道教同环保之间有着深刻的历史,上个世纪90年代,学术界也普遍对这一领域有着广泛的关注,并在一定基础上将道教称之为“绿色宗教”。宗教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理论性的建构,更多的是可操作性的具体性举措。欧福克教授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以戒律、宗教地理、斋醮科仪和宫观(出家)生活四个方面做了讲述。
虽然道教生态文化是一个现代化视域下的概念阐释,但在道教早期的天师道祭酒所持的《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已经有一些戒律已直接或间接的与自然生态的保护问题产生了关系,欧福克讲授详细的列举了其中20条直接涉及到环保问题,虽然戒律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却对于环保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对于动植物的保护也是道教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宫观的环境处境是道教文化传统的象征,在道教对于自然宇宙的认识过程中所引入的“星野”的认识观念,自然地理和宗教地理的双重构建下开始是使地理空间神圣化,神圣空间的神圣性在教义教理层面又进一步强化。山岳作为宗教修习的绝佳之处,道教对于山的理解也有其独特的意义阐释,山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体,道教徒对于山中洞穴更是情有独钟,逐渐演变成洞天福地的系统。洞天是修行的栖身之所和仙道之门,洞中有着和外界相异的时空,山被赋予了独特的宗教含义。道教的宗教地理观念的形成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洞天福地成了需要人关怀的生命体,对自然的尊重上升为对于生命的尊重。
道教科仪中对于水和土的态度也充分的展现了其与环保伦理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欧福克教授借“请水”和“净坛”仪式的仪轨解读,展现了在生态与伦理环保的仪式中,展现了人对于水和土地的尊重,而这种影响力又随着斋醮仪式的推广而扩散。
道教对周围环境的保护逐渐演变成自然保护区,形成诸多名山,并获得统治者的认可。现代宫观中的“忌戊”也是出于对于土地的保护。道教对自然的尊重,对动植物的保护内化成为一种宗教的自我修习。欧福克教授认为道教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的弘扬对于现代社会的环保伦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可持续的价值和生态伦理的建构都不能忽视其价值。
最后,欧福克教授针对于“三才观念的次第”、“请水仪式与《道德经》中的水文华背景是否有关”和“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解答。
嘉宾简介:欧福克(Volker Olles),一名欧理源,男,德国波恩人,1998年在波恩大学取得硕士学位,2005年在柏林洪堡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2000年至2005年在柏林洪堡大学汉学系担任讲师,师从著名道教学者常志静教授;2006年至2008年获得德国科研协会(DFG)研究项目资助,在柏林洪堡大学展开独立科研项目;2009年至2011年获得台湾蒋经国基金会研究项目资助,至2013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东亚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中国宗教学者柯若朴教授;2013年至2014年供职于柏林洪堡大学历史系,参加“中世纪社会中的基金文化”跨专业科研项目,负责中国方面内容。先后两次获得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1992年至1994年在四川大学留学,1998年至1999年在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四川道教之近现代史与现状、中国宗教中的神圣空间(宗教地理)、四川刘门及法言坛、民间斋醮科仪、宫观(寺庙)历史与文化、传统宗教出版业、宗教碑铭学、道教环保伦理等。已发表专著3部、学术论文20篇、书评8篇。其中5篇论文、3篇书评发表于A&HCI期刊《德国东方学会杂志》(创刊于1847年)。2013年,专著Ritual Words(《法言——四川道教斋醮科仪与儒家团体刘门》)荣获德国东方学会(DMG)研究论著大奖。
(供稿人:孙亚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