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40周年所庆系列学术讲座第二十讲开讲:近代道教研究的相关问题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0-11-16

image.png

2020年11月15日下午三点,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广保应邀主讲我所40周年所庆系列学术讲座第二十讲。本次讲座的题目为:近代道教研究的相关问题。讲座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和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主办,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道教断代史研究中心”承办,主持人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朱展炎副研究员,评议人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周冶副所长。本次讲座为腾讯会议线上讲座,共有一百一十余位听众参与。

讲座伊始,主持人朱展炎老师对讲座嘉宾、评议人和讲座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讲人张广保老师表示,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讨论道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本次讲座从三个部分切入主题:一是对近代道教研究进行回顾;二是阐述近代道教发展的内在主线及近代道教史硏究的核心问题,并对重点研究对象予以个案分析;最后是探讨近代道教的特点,从特点中引出可以作为学术研究问题的内容。

在第一部分中,张老师对近代道教研究的成就与缺陷进行了分析和评论。张老师认为,近代道教研究史的基本框架目前还是以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第四卷为代表。张老师对该书的部分章节和论题进行了评论并给予了肯定,认为此书探讨的论题直接影响了中国道教研究界对于中国近代道教的研究,奠定了近代道教研究的格局和框架,其功甚伟。张老师还特别提及欧、美、日道教学者关于近代道教的研究,他们的独特视角和研究方法对中国学者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张老师指出近代道教研究的缺陷,即主线不清晰,还没有找到理解近代道教发展的主线。

在第二部分中,张老师对“何谓近代”、“如何把握近代道教的主线和其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张老师介绍了历史学家从文明形态角度对“近代”的认识,并以世界历史的大视野提出了把握近代道教的主线和核心问题,即应把道教放在中西文明冲突的时代背景下,把它作为回应西方文明冲击挑战的对话者。张老师考察了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太平天国运动对包括道教在内的中国本土文化带来的冲击,指出道教与西方文化传统的宗教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

在第三部分中,张老师考察了近代道教的特点。他指出,近代道教历史发展呈如下特点:其一,由热衷寻求皇权蔽护转向扎根于民间。其二,道派由不断分化走向统一。其三,走出宫观,创新道教组织。近代道教学术研究围绕道教的教义体系、道教起源、道教与儒释的关系等论题展开研究。张老师对代表者陈撄宁、刘咸炘、易心莹、刘师培等人的独特观点进行了分析。最后,张老师再次强调,道教要实现宗教对话、文明对话,要寻找一个道教发展的内在主线,寻找道教发展的视角和道教研究的视角。

在评议环节中,评议人周冶老师首先回顾复述了张老师主要谈论的三方面内容,其次对讲座主要内容的理论意义进行了简要概括。周老师指出,张老师比较全面地兼顾了中西方道教研究者的研究内容,客观地把握了近代道教研究的历史背景。周老师还点明了贯穿在主要内容中的两种转折,并指出近代道教研究应该在已有的国内传统基础上,借鉴西方近代道教研究的方法、路径和视角,实现中西方交流,使得中国近代道教得出更客观的见解和结论,这是研究近代道教的愿景。

在互动环节中,张广保老师逐一回应了周老师的评议及听众提出的“道教世俗化与民间宗教的界限”、“道教传播性有待加强”、“近代道教和佛教发展的关联互动”等问题。讲座尾声,主持人朱展炎老师再次对张老师的讲座和与会听众的关注和参与表达了感谢。至此,我所40周年所庆系列学术讲座第二十讲顺利结束。

嘉宾简介:

张广保,号洞斋散人,汉族。生于1964年,1992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8-1999年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者,2002-2003年哈佛燕京访问学者。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道教大辞典》副主编、《道书集成》常务副主编。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一级学会)、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辖)丹道与养生分会会长、什刹海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及客座教授、《道家文化研究》副主编、《全真学案》丛书主编。主要从事道教思想、经学思想的研究,道教方面着重研究全真教、洞天福地、心性论等领域。代表性著述有《金元全真道内丹心性学》(获首届“汤用彤学术奖”)、《唐宋内丹道教》、《道家的根本道论与道教的心性学》、《宗教教化与西南边疆经略——以元明时期云南为中心的考察》、《全真教的创立与历史传承》等。主编《儒释道三教关系研究论文选粹》《多重视野下的西方全真教研究》等。另有学术论文六十多篇,八十余万字,发表于各种刊物。

撰稿人:王心仪

主讲人 讲座时间
讲座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