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8日下午三点,华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海德教授受邀莅临我校,并在四川大学文科楼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158学术报告厅开展了题为“南洋访碑:海外华人信仰的大型田调与抢救工程”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是宗教所本学期的第一场讲座,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教授主持,师生共三十余人到场聆听学习。
讲座伊始,盖建民所长简要致辞,隆重介绍了黄海德教授的学术履历与其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东南亚华文宗教碑铭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黄海德教授将讲座内容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的缘起”。黄教授首先对访碑项目所考察的地区和对象、申报立项和开展研究的目的、开展考察任务和研究工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等内容进行初步说明。黄教授还揭示了东南亚华文宗教碑刻因战争动乱、城市建设、自然风化等问题导致损毁的现状。由此,黄教授指出开展东南亚华文宗教碑刻铭文的考察和研究工作刻不容缓。
第二部分为“前人考察研究的学术成果”。黄教授分述了国学名家饶宗颐先生、德国汉学家傅吾康教授、香港大学陈荆和教授、新加坡学者陈育崧先生等学者的相关学术成就。黄教授对前代学者的学术贡献予以肯定,同时也意识到应为海外华侨华人文化的研究做出更多有益贡献:增加考察范围,从宗教学的视域开展华文宗教碑铭的实地考察和整理研究,整理旧篇、增加新编,进行大量整理校对工作等。
第三部分为“东南亚华文宗教碑铭考察研究的立项与实施”。黄教授对项目的申报、获批、考察阶段、使用设备、项目难度等环节和方面都作了简要介绍,并着重提到了对碑刻铭文的整理分类环节。课题组将碑刻铭文按照以教分类、以庙属神、以神列碑的分类原则进行分类,从一千多通华文碑刻中整理精选出饶有研究价值的660余通碑铭为结项成果,并对之予以详细多次的标点校对,最后按照碑刻文献细分为15个义项。
第四部分为“南洋访碑的主要内容”。在这个部分,黄教授选取了部分实地考察的图像资料进行展示与分享,并分析得出中国境内的宗教信仰通过移民传播到了境外如东南亚地区,而华人宗教信仰的传播,是对祖居地原有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同时也呈现出在地化特征。
第五部分为“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项目的实施完成,具有五方面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第一,首次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东南亚地区的华文宗教碑刻铭文进行全面完整的搜集整理和标点校对;第二,首次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东南亚地区的华文宗教碑刻文献进行比较完整的摄像、拍照、拓片与录文;第三,首次尊重海外华人宗教信仰的历史与现状,将华文宗教碑刻铭文按照神灵信仰文化圈予以归类整理;第四,首次在海外华文碑刻文献的整理研究之中,将全部碑刻文献细分为15个义项予以详细考察;第五,拓展中国宗教学的学科外延,为华侨华人宗教研究填补一项学术空白。
最后,黄教授以访碑时一位老年华侨满怀故国深情吟诵的《认祖诗》为讲演的结语。
盖建民所长对黄海德教授的报告进行了总结,认为此次讲座为大家提供了碑刻文献搜集整理工作的典范,令人收获颇多。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师生就“华人宗教信仰与当地信仰结合”、“错字现象”、“华人处境”、“如何利用碑文史料开展一系列华文宗教信仰研究”等问题请教了黄教授,黄教授均予以详细回应。讲座尾声,主持人盖建民所长再次对黄海德教授的精彩报告和与会听众的出席表示感谢,并向黄海德教授赠送了纪念卷轴。至此,宗教所本学期第一场讲座圆满结束。
嘉宾简介:
黄海德,长期从事于中国道家哲学与道教文化的高校教学与学术研究工作。曾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华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受国务院侨办委派担任香港能仁书院院长、宗教哲学教授。曾为德国洪堡大学汉学系访问学者。现为华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导,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国际中国哲学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客座教授。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曾获全国古籍图书二等奖、省部级社科奖多项。
摄影&撰稿人:王心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