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9日晚7点30分,台湾辅仁大学陈福滨教授应邀主讲《中国哲学的未来展望》。此次讲座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主持人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张泽洪教授,评议人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廖玲副教授。此次讲座为线上与线下同时展开,共有一百余位师生参与聆听讲座。
讲座伊始,张泽洪教授介绍了陈福滨教授的研究方向以及学术经历,随后陈福滨教授便从“生命哲学”、“环保哲学”、“价值哲学”、“伦理学”、“方法论”五个方面展开演讲。
第一,生命哲学。中国儒家哲学以宇宙为一道生命的洪流,认为万有都具有生命,彼此互相连结。人作为一生命体的意义,也不能单就其为一类概念的面向而被全盘体察。人至少有两种可能:一是人之属于更广大的生命范畴之可能,一是人之属于更宽广的存在范畴之可能。陈福滨教授从儒家的“生生”、“仁爱”等概念出发,借助西方“存有论”的语言,对儒家生命哲学的丰富内涵做了深入阐发。
第二,环保哲学。儒家以“爱人”为核心,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有两方面的意义:就横的方面言,只有先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最终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就纵的方面言,保护生态环境也要注意人类社会代际之间的伦理问题。道家提倡“无为”、“自然”,亦强调对存在全体之关照与维护。陈福滨教授还以中国台湾为例,说明在工业化发展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环境的改善绝非仅是策略的推行,心灵的转化与实践才是根本之道”。
第三,价值哲学。在哲学上,价值是标志着人与外界事物关系的一个范畴。就价值的目的而言,任何价值都以善为目的,但是从价值所追求的内容来看,则价值的内容不一定都是善。陈福滨教授指出,价值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应当要符合可欲者的需要,要有高质量的欲,更要在欲的本质上相合。现代社会中各种价值观纷然杂陈,然而有一些基本价值始终为人们所认同,如:正直、仁爱、谦虚、温和、诚信等。进而,陈福滨教授指出正确的价值所应具有的三个条件,并指出“真”、“善”、“美”都是人性潜能的价值,当中“善”则更具有普遍性。
第四,伦理学方面。在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挂帅,轻忽人文伦理的情况下,一些问题不断呈现。在旧的伦理规范逐渐瓦解,新的伦理规范又未建立之际,我们应如何对旧有的规范,经由创新的诠释而走出应有的道路?陈福滨教授指出,儒家伦理思想,正是我们寻找新秩序、新规范的依据,也正是在一个新的世纪展望之所在。首先,应重视儒家伦理思想所具有的普遍性。其次,通过认同传统伦理价值,以防止现代化过程中的弊端。再次,在伦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扩充人性中的公共性以建构合理的公共福利与公共政策。
第五,方法论方面。陈福滨教授着重探讨了三种方法论:牟宗三道德形而上学中心的方法论;劳思光心性论中心的方法论;概念范畴中心的方法论。陈教授指出,从传统概念范畴的义理诠解上建立各家哲学问题的认识之后,下一步当得以将之推广至更具普遍解释效力的基本哲学范畴中,以建立中国哲学整体一致的诠释模型。
在评议环节,评议人廖玲副教授对陈福滨教授的演讲做了简要评议,认为陈福滨教授的讲座既有历史性又有时代性,打开了听众的哲学视野,使人受益匪浅。在提问环节,线上线下听众围绕“本体论与存有论”、“中国哲学整体诠释模型的构建”等问题踊跃展开提问,陈福滨教授一一给予详细解答,会场气氛十分活跃。
撰稿人:骆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