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7日晚上8点,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副教授聂清应邀主讲学术讲座:《静穆飞动——书法艺术的道教内涵》。此次讲座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中国宗教与审美研究中心”承办。主持人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李裴教授,评议人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申喜萍教授。此次讲座的形式为线上讲座,共有200余名听众参与。
讲座伊始,主持人李裴老师向听众介绍了聂清老师的研究方向以及实践经历。聂老师首先阐明,本次讲座的着重点并非从道教内部的书法现象出发,而是将道教书法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从它对于世俗艺术如何产生影响的这一角度,进行假说性质地阐释。
随后,聂老师引用鲁迅先生名言:“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由此读史,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提出道教书法作为文化现象,应当从掌握出神技术的巫觋和掌管仪式的祝祭出发,把握书法中保留的祭祀元素和萨满元素。
聂老师选取战国晚期比较典型的秦系书风和楚系书风形成对照组。这是由于秦处于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较好地保留了原初形态的周朝祭祀。在秦系之字中,聂老师以“民”为例:它的整体造型是方块字,以直线勾勒为笔画,在均匀分割的空间中展现稳定性和秩序感觉,通过视觉映像展现出它独有的社会文化印象。而楚系字的手写文字和铭刻文字中,曲线为大多数,直线十分少见,明显表现出类似于舞蹈的曲线和音乐的节奏感,相对于秦系文字的确定性,楚系文字更多地体现了它的流变性,从中可以管窥书法中的两个侧面:造型与历时。
再次,聂老师探讨了“何为书圣”的重点部分。聂老师首先提出一个假说:王羲之成为书圣和他的道教徒身份有着内在可能的关联。从乾隆于三羲堂收藏的王献之、王羲之、王珣的代表作品出发,王献之书法的连续性特别强,最具有舞蹈的特点,而王珣的作品,具有最清晰的造型能力,王羲之则兼具两者之长,是书法静止的造型和动态的飞逸的完美结合。道教对于书法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道教徒,还影响普通的艺术家,甚至是和尚。随后聂老师梳理了唐代张旭、贺知章、怀素书法作品中和饮酒、舞蹈的关系,饮酒通常作为达到创作精品的艺术状态,唐代的舞蹈基本为西域舞蹈,西域舞蹈中充斥着大量的萨满元素。唐代草书书法中蕴含的否定规范与突破规范的精神将这种元素融会贯通后进行再呈现,以怀素的《自叙贴》为例,极致变动不拘的线条中,他的用笔、篇章、结构、布局,无一不合乎笔法,在这两种风格之间达成了具有张力的平衡。
在评议环节中,申喜萍老师首先肯定了《道教与书法》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史价值;其次,道教作为一个具有巫术传统的宗教,从巫觋角度管窥道教与书法的内在逻辑是切中肯綮的;最后,申老师祝愿与会人员在这个领域里面进一步深耕出更多成果。李裴老师充分肯定了此次讲座从巫觋和祝祭的功能区别,理性与非理性的两条路径出发,从前道教时期探讨道教与书法的可能性的意义。
在提问环节,听众以“为什么道教影响下的书法有飞动的特点?这种飞动可以归于巫觋内因吗”“苏轼、黄庭坚也是深受儒家理性化思想体系影响的艺术家,是否有直接的史料证据证明他们有相关的降神经历,以此来证明他们书作的非理性化影响”等问题进行提问,聂清老师都给予详细回答。
讲座尾声,主持人李裴老师再次对聂清老师和申喜萍老师的精彩分享和评议表示感谢。至此,2022年宗教所第一场讲座圆满结束。
嘉宾简介:
聂清,北京大学博士,现任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副教授。主要著作有《荷泽宗研究》、《道教与书法》等。
申喜萍,四川大学宗教所哲学博士学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先后获得省部级政府奖项多项。
撰稿人: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