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晚上7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审王正教授应邀为我所师生做了以“性情·身心:先秦儒家的生命观”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于国庆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哲学系张培高教授评议。
讲座开场,于国庆教授以凝练的语言为大家简要介绍了王正教授的研究方向与成果,并对王正教授的分享与全体听众的参与表示热烈欢迎。
讲座开始,王正教授以清晰的逻辑带大家回顾了儒学发展的各个分期,并指出儒家的生命观念并非是一次完成,亦非定格不变的,而是一脉相承但又各具时代特征的。在此基础上,王正教授又以儒学于各个时代中的特征与表现为切入点,大致梳理了儒学自孔孟至近代的发展脉络,并点名了本场讲座的中心主题——功夫论视域下的儒家。
随后,王正教授直入主题,对儒家功夫论之内涵进行了介绍,又在此基础上将儒家的功夫以广狭二分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狭义的功夫论即宋明理学之中的功夫,在心学中常与本体对举。广义的功夫论则是儒家所讲的关于达到实现圣人人格的具体方法。同时,王正教授指出,对于儒家的功夫而言,心学式的狭义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功夫固然要与本体对应,但本体亦要落实到事事物物中去,否则便只是“玩弄光景”。
紧接着,王正教授指出,对于儒家的功夫,要进行多维度的理解。就“功夫”一词而言,其出处甚晚,且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但纵观儒学发展之始终,功夫已然贯穿其中,与儒家的身心、性命修养不可分离,无论是先秦、汉、魏晋、乃至宋明及清以后,功夫于儒家思想中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并强调,儒家功夫论的特点就在于其始终指向成人成圣,但又并非仅仅关乎内圣,更与外王紧密相连。
其后,王正教授又将儒家的功夫分为“学思行合一”“由学而行”“由思而行”三种倾向,并以此为基本逻辑详细梳理了儒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特征,并对儒学的现代转型与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
在总结环节,王正教授指出,以功夫论的视域来看儒学发展,会发现儒学的持续性与多维性。但就目前而言,儒学的功夫论研究仍不充分,依然具有很大发展空间,而这也就需要更多学者的关注与进一步拓展,唯有如此,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以多维度的视野发掘出更多传统儒学功夫论的现代价值与当代意义。
评议环节,张培高教授对王正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并作出总结。张培高教授指出,对儒学的多维度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正如张岱年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所言“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学问”,王正教授关于功夫论方面的研究,不但凸显了儒家功夫论的实践性品格与现世关怀,更体现了中国哲学重视生命的基本特征。特别是讲座的最后部分,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维的、更大视域的启发。
听众提问环节,王正教授就参会师生所提出的“儒家与佛、道二教本体论的区别”“儒家思想中‘敬’之内涵”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并再次强调,对于儒家功夫论的理解,我们既不能过于狭隘而遗漏全貌,更不能过于浮夸,实际上,儒家的功夫论亦并非全能,而是有其适用范围的,在此范围内进行合理探讨才能具有更多的启发意义。
最后,于国庆教授再次对王正教授的精彩分享与张培高教授的深刻评议表示感谢。本场讲座也在热烈的掌声中迎来了尾声。
撰稿:王汝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