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纪要|李远国:水陆画研究的对象及其方法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3-30

2025年3月26日下午3点,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宗教文化论坛“名家方法谈”系列讲座第1讲在望江校区文科楼200会议室举行,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杰出研究员李远国教授主讲,讲座主题为“水陆画研究的对象及其方法”。讲座由我校哲学系史冰川研究员主持,我所李裴研究员、朱展炎研究员、吴华副研究员、孙伟杰副研究员等老师与硕、博士研究生以及校外听众共同参与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史冰川研究员介绍了李远国教授在道教神学、道教养生学、道教图像等领域的杰出成就。

在讲座的第一阶段,李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在中国南方地区对道教文物、文献、经版及水陆画进行抢救修复的过程。中国历史上佛、道二教都有水陆法会,在缺少可借鉴成果的情况下,道教水陆法会独立性的确认极具挑战性。依此,李教授对听众抛出了道教“有没有自己的水陆大醮”“有没有自己的水陆画”的问题。随后,李教授在大量收集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了详实解答。

李教授表示,源自汉晋时期三官考召之法的道教水陆大醮法会始见于中唐。而佛教的水陆大斋则源自南朝齐梁时期慈悲道场忏法,成型的佛教水陆斋则始见于晚唐时期。作为佛道水陆法会上供奉的宗教人物画,水陆画发源于四川,并在风格和绘画水平上始终领先全国,晚唐时期四川画家张南本即佛道教水陆画创始者。李教授针对佛、道教各自的水陆法会进行了史料考察。通过《重修昭觉寺记》《宝刻丛编》《舆地碑记目》《大宋东京开宝寺守真传》等文献记录,李教授证实了晚唐时期佛教水陆法会的举办情况;关于道教水陆法会,李教授举《太上感应篇》《刘宾客嘉话》《录异记》等例,明确指出唐时道教已有水陆大醮,并确认了道教水陆大醮出现早于佛教水陆斋。

其次,李教授讨论了水陆画家张南本。张南本频繁受寺观邀作的事迹多收录于《益州名画录》《图画见闻志》等古代画论著作,但根据中国古代画种的分科习惯,水陆画并未成单独体系,而是更多地被粗略划归为道释画。

随后,李教授分享了田野调查的部分成果。在田野调查元皇派、闾山派、三奶派、觉皇派、普庵派、释迦派、梅山教等南方教派水陆画的过程中,李教授团队抢救收集了一批古老族群白马氐族的水陆画,寻觅到了千年前的历史记忆。这样孜孜不倦的材料收集整理工作,使道教研究拥有了解决现有图像难题的厚实基础,打开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对于中国道教、中国水陆画研究新领域的开拓,李教授认为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发现与收集包括文献、图像、碑文、文物、照片及影视资料在内的史料;在社会视野与世界宽屏中进行眼界开阔的比较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打破学科壁垒。因此,李教授倡议学者应具备以上三条件。

李教授还分享了多年收藏的大量各朝代佛、道二教水陆画。佛教具有代表性的水陆画,如宝幢如来、佛眼佛母、七俱胝佛母、明王、毗卢遮那如来、药师佛、阿弥佗佛净土变相、文殊、普贤、观世音、二十四天等题材作品。

道教水陆画中,除了以三清四御、二后、斗姆、雷祖、老子、灵官、张天师骑虎及各派祖师等题材外,城隍、库官、鬼王、北斗众神、南斗众神、三官四驿、天地水火各府诸真、巡游图、正道宗师图、道教总真图等或人物繁多、或姿态热烈、或情景生动的题材作品层出不穷。

讲座的与谈环节,李裴研究员向李教授提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与水陆画类型的关系问题,随后,朱展炎研究员及在场听众向李教授提出有关瑶族水陆画、四川赵公明信仰与清源妙道真君信仰的问题,李教授一一做出详细解答。最后,史冰川研究员在总结中肯定了李教授从宗教图像入手、见微知著的研究方法,讲座圆满结束。


                                                       供稿:陆畅


主讲人 李远国 教授 讲座时间 2025年3月26日
讲座地点 文科楼200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