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晚19:00,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名家方法谈”第3讲在望江校区文科楼200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教育部高层次人才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南雍学者”特任讲座教授、南京大学东方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洪修平老师主讲,主题为“历史视域下的三教关系与三教合一”。讲座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李裴研究员主持,所内外众多师生一同参与,现场氛围浓厚,讨论热烈。

讲座伊始,洪修平教授抛出一个根本性问题:为何在诸子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儒、佛、道最终能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三大主干?他从先秦文化的“人学”特质切入,指出儒家与道家虽路径迥异——前者重人伦秩序,后者倡自然之道,但共同聚焦于现实社会的和谐与人生的幸福。这种互补性在秦汉后逐渐突显,成为中华文明迎接外来佛教的文化底色。
洪修平教授指出,佛教能在中国扎根并与儒、道鼎立,关键在于其独特的人生哲学。佛教以超越生死的视角探讨“三世因果”与生老病死,弥补了传统儒道对终极问题关注的不足。尽管佛教本质是“出世”宗教,视人生为苦海,但其解脱论暗含对现世人生的隐性肯定:通过将人生维度拓展至“三世轮回”,既将理想寄托于未来,又借“自作自受”的业报观强化道德实践的现世意义。这种既关注生死超越又强调现世伦理的特质,使其与儒道现世关怀形成互补,既以轮回观提供终极慰藉,又以道德威慑维系世俗秩序,最终通过“中国化”改造,实现与本土文化的深度交融,共同构成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支柱。
洪修平教授强调,三教关系的复杂性,远非简单的“冲突—融合”二元叙事所能概括。他以历史个案揭示其多维面向:早期佛教借用道家“无为”概念表示涅槃之义;到魏晋时,佛教般若学又借用老子玄之又玄的“重玄”而以“重玄之域”来发挥涅槃义;到了南北朝特别是唐代,具有道家化色彩的佛教反过来又给了道教思想以深刻影响等。这种互动不仅限于思想领域,更渗透至社会肌理。洪修平教授展示了一组生动的文化切片:南北朝帝王主持“三教论衡”,看似争论优劣,实则推动思想对话;明清寺庙中观音与关帝共祀,民间“三教庙”香火不绝,映射百姓对文化融合的本能接纳;士大夫既以儒学立身,又以佛道修身,塑造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复合人格。他特别指出,三教关系并非一定要同时论及三教,事实上,佛道、佛儒、儒道——三家之间任何两家的关系,及其对三教关系整体的影响,都应纳入三教关系的范畴。另外,三教关系研究需打破学科壁垒,既要考辨经典文献,也需关注碑刻、民俗、艺术等“沉默的见证者”,方能还原立体鲜活的历史图景。

针对学界关于“三教合一”概念的争议,洪修平教授梳理了其历史脉络:从魏晋名士兼修三教,到唐代“三教论衡”的制度化辩论,再到王重阳创立全真道提倡“三教同源”,林兆恩建立“三一教”践行“道一教三”,这一进程既是思想融合的升华,也是社会实践的选择。明代万历年间,“三教合一”终成通行话语,王阳明心学以儒学为本融摄佛道,民间宗教以实用主义调和教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包容性。洪修平教授特别辨析,“合一”绝非消弭差异,而是“异中求同”的智慧结晶。儒佛道在保持核心特质的同时,共享对“善”的追求、对心性的探索、对现世人生的关怀,这种价值观的共鸣构成“中华大道”的根基。正如全真道《重阳全真集》所言:“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三教在差异中达成精神共识,成为维系文明连续性的深层纽带。
讲座尾声,洪修平教授将视野投向当下。他指出,三教关系的演进史,本质是不同文明在碰撞中创新、在对话中共生的历史。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经验具有特殊意义:对内,需关注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与汉文化的融合,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应以“和而不同”的智慧参与文明对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资源。他特别提到“夷夏之辨”的现代转化:传统语境中,这一观念既守护文化主体性,又以开放姿态包容异质文明。今日对待外来文化,仍需在“守正”与“创新”间保持平衡——既拒绝盲目排外的文化封闭,也警惕丧失主体的全盘西化。三教关系的历史表明,文明的生命力正源于自信与包容的辩证统一。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洪修平教授以宏阔的史观、鲜活的案例与深邃的哲思,带领听众穿梭于三教关系的千年长河。问答环节,师生们围绕“三教合一的概念争议”“三教合一与现代价值重建”“三教合一观念的考辨应用”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讲座在掌声中落幕,但思想的涟漪仍在扩散。正如主持人李裴研究员总结所言:“理解三教关系,不仅是回溯传统,更是照亮未来的文化自觉。”在文明互鉴日益频繁的今天,这场关于中华文化融合基因的探讨,无疑为当代人提供了审视传统、理解世界的重要视角。
供稿:胡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