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早上9:00,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佛教思想与社会”第16讲在望江校区文科楼223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杨孝容研究员主讲,主题为“佛源法师与近现代川渝佛教”。主持人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吴华副教授,本所硕士生、博士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现场氛围热烈。

首先,杨孝容研究员在讲座伊始梳理近现代佛教史线索,随后从清末“庙产兴学”谈到苏曼殊和章太炎倡导“自利利他二门、以义解为本”护教,并强调研究地方佛教史的重要意义。有鉴于近现代川渝佛教研究的匮乏,杨老师长期专注这一领域,又因佛源法师为这一时期川渝佛教发端人物,故以此作为本次讲座主题。她接着从佛源法师的生平讲起,其八岁读书,十六岁在涪陵天宝寺出家,二十岁具足受戒、开始游学。1908年佛源法师还曾在江苏南京一带参与僧教育会,随后返回重庆开办六合学堂,此为清末民国川渝两地创办现代僧教育之始,奠定了川渝佛教发展基础。
其次,杨老师讲述了佛源法师最初在川渝地区兴起佛教的作为。1912年佛源法师在上海参加中华佛教总会成立大会时,与太虚大师相识,从此结下深厚法谊,别后常有书信往来。继而到浙江绍兴、福建鼓山开办佛教分会。佛源法师回川后,先是1913年参与创设中华佛教会川东支部,与成都的四川省支部处于同等地位。同时提倡佛学、发展佛教、维持佛教生存是为法师立身弘法首要任务。随后佛源法师成渝两地奔波,提供讲学服务。其间1914年他在成都三义庙讲法时,龚缉熙适逢其会,由此对佛法产生信心,当即皈依,并于十年后随之剃度出家,后成为当代著名高僧能海法师。1915年佛源法师带领居士们在重庆江北香国寺成立“香国佛社”研究佛学,弘法达三年。在此基础上1918年正式成立重庆佛学社,佛源法师任社长。同样在佛源法师主导和推动下,成都佛学社也在同年成立。不久后成渝两地佛学社均相继成立佛经流通处。太虚大师的种种著述,以及《觉社丛书》和后来的《海潮音》均经由佛学社的佛经流通处广为流通。因其在川渝开讲佛经、创办佛学社且流通佛书,首开民国川佛教义学讲说的先河,应该说近现代川渝佛教的弘化转变,是从佛源法师开始的。在其影响下,川渝地区逐渐兴起了讲经说法的高潮。此时,佛源法师因自身讲经实力卓越,四处讲经,并因流通处流转经书,吸引各方社会势力,川渝佛教发展迅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筹备处就设置在重庆佛学社,具体负责筹办事务的也都是佛学社成员,此后该佛学社诸多成员担任汉藏教理院的院护或董事,为护持汉院贡献良多。因此,即便在佛源法师1926年圆寂后,他开创的佛化事业仍让后继者从中受益。

随后,杨老师也讲述了佛源法师支持川渝佛教青年张宗载、宁达蕴等举办佛化新青年会的事情。1923年初,《佛化新青年》在北京杂志创刊,佛源法师为佛化新青年会导师之一,为其代募款项,并曾打算在重庆筹办分会。后来又与道阶、太虚、圆瑛、持松、大勇等15位法师请求诸山长老协助“佛化新青年会世界宣传队”。1924年秋,佛化新青年会成立四川分会,佛源与蒋特生为护法部委员长。
最后,杨老师还通过佛源法师现存两种著述向我们揭示了他的佛教教育思想。

在与谈环节中,吴华副教授就杨孝容研究员讲座内容围绕三点发言:第一,杨老师将碎片化的历史信息进行整理,整合出佛源法师生命史,折射出川渝佛教近现代史,这种学术提炼能力值得在场硕博士生学习。第二,在学术史上,以佛源法师为代表的地方中层人物在与国家大格局下的太虚大师等的互动之中,他们的社会实践与历史价值需要得到表彰。第三,学者的人文情怀和使命感,如杨老师在讲座过程中展露的学习激情,也是我们需学习的地方。吴华副教授总结完毕之后,讲座到此圆满结束。
供稿:胡佳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