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纪要|郭静云:由出土文献探究“道”与“易”的观念渊源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22

2025年9月19日晚上7点至9点,应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的邀请,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长聘教授郭静云于文科楼200号会议室作了一场以“由出土文献探究‘道’与‘易’的观念渊源”为主题的讲座,讲座主持人为田海华教授。讲座与谈人为詹石窗教授、李裴教授以及朱展炎教授,出席讲座的还有四川大学哲学系党总支书记史冰川教授以及吴华副教授。本讲座为宗教文化论坛2025年度系列讲座第2讲。参与讲座的有我所师生以及校外听众,现场座无虚席,许多听众席地而坐,气氛热烈。

郭教授一开讲,就带领听众穿越回了神秘的殷商时代,她指出在殷墟甲骨占辞中屡次出现“下上若”或“下上弗若”祈祷套语,在武丁时代被用于奏舞之礼与王求治,最常出现的是商王出兵前祈求“下上”之赞许,在康丁时代则意思不详。紧接着介绍“若”字的意义范围,郭教授利用大量甲骨文案例,生动形象地说明“若”字一定与帝、祖、王等三种崇高对象相关。除此外,卜甲上大量出现的“下上若”或“若于下上”的祈祷套辞乃是商代信仰中某种核心概念,且“下上”是与上帝、祖先同等主要的对象。

郭教授进一步分析“授我祐”套语,她指出甲骨文之“我”字乃掌有攻伐大权者之自谓,因此受到“下上”之祐者必定乃是高权位的人物。为了回答“下上”概念何以形成,郭教授比对了商代“下上”概念与西周“上下帝”概念,逆祀习俗以及秦汉“上下神祇”概念。郭教授将甲骨文之(“下上”)与(“上下”)转化为泰卦与否卦,指出古人使用“下上”套文表达出天地相交的思想,同时这也与“殷道”的《坤乾》(或归藏)相合。她认为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或许“下上若,授我祐”不仅为常见的卜辞,而为商代主流观念的表现之一。

其次,郭教授指出“上下”相对与“上溼”或“乾濕”相对,在先秦文献中是可互通的。“乾”、“坤”二字正好构成天乾地溼的相对意思,象征完整的天地宇宙,以及《易》经中自然现象彼此相对而互补的规律。经过这种思路搭配古文字分析,考证出甲骨文的“坤”字。

最后,郭教授向在场听众简述老子之前的“道”本义,显示甲骨文“”是“道”字,1933年在郭店出土的竹简无疑证明了这一点。甲骨文“”用做动词,表达“導”(导)义。在西周时期“”字的“人”字偏旁被“首”字偏旁所替代,郭教授显明,甲骨文中有两个“首”字,字形、字义不同,其中一个用作名词表达头部,另一个用作动词,义为“首领”。西周时期将表达首领意义的“首”字用作“道”新字的偏旁,仍强调引导的意味。因此可以证明,“道”意义虽丰富,但都源自“導”本义。

郭教授认为,老子提出掌握“道”的目标,应该基于商周时期“道”字的本义,即古人所崇拜的“上導”的涵义。而通过甲骨占辞可知,導者系不可指明的信仰对象,此种信仰或许衍生了老子“未智其名,字之曰道”的说法。

总而言之,先秦哲学思想确实离不开前时的信仰观念,只是对商人而言,这都是祈祷对象,而先秦思想家哲理化古代信仰之后,就开始了对其意义的热烈讨论。

在讲座问答环节,詹石窗教授对本场讲座作高度评价,并借本场讲座教导在场同学需要具备问题意识以及广阔的知识面。李裴教授就康丁时期后,为何放弃泰卦中祈祷和平与顺遂的含义提问,并提出新的想法供在场听众思考。朱展炎教授则就“上下”中上帝与地祇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史冰川教授就“下上”二字的图形是否表示了一种哲学思想而提问。除此之外,有位听众就者如何从不可知者,后来转变为“天地之道”提问。在热烈而有趣的讨论之后,在场听众以热情的掌声表达对郭教授的谢意。至此讲座顺利拉下帷幕。


撰稿:苏佳怡

摄影:田海华、胡佳妹




主讲人 郭静云 教授 讲座时间 2025年9月19日
讲座地点 文科楼200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