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10:30,应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邀请,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孙齐副研究员在文科楼200会议室作了题为“重论王羲之《官奴帖》”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佛教思想与社会”系列讲座第21讲,讲座由王大伟研究员主持,胡锐研究员与国威副教授担任与谈人。

讲座围绕《官奴帖》的性质展开系统辨析。长期以来,该帖被视为王羲之信奉天师道的明证,亦常被解读为“向道长悔过书”或“为孙女请祷的上章首过之语”。孙齐老师在全面梳理六朝书翰、道教章表制度与相关语词用法的基础上认为:《官奴帖》为写给王羲之内弟、徐州刺史郗昙的私人书信,并非道教文书。其论证首先从语词入手,指出帖中“民”当释为“州民”,而非“道民”。依六朝书信语境,“民”字常用于表述与州郡之行政关系,与道教信众自称并不相同,将其泛化为“道民”系语境脱离。其次,从内容体例观之,帖中涉及孙女病情的家务琐事,与正一道上章程式不合。上章须由祭酒主持、遵照固定格式行文,而《官奴帖》完全呈现私人尺牍的语气与结构。此外,就收受关系与交往网络而言,王羲之与郗昙兼具姻亲与宗教同好之关系,私下通信不必借助宗教仪式框架,亦可解释文本中关切病情、告以近状的叙述重心。
针对既有研究,孙齐老师逐一评析关键观点。对于将“民”释为“道民”的解读,他以六朝书信材料为参照,强调该释义忽略了语境约束与行政语言的常规使用。对于将《官奴帖》视作“悔过章”之说,他以道教上章的程序性与文书性为标准,判断《官奴帖》形式与内容均与章表文类相去甚远。至于书体方面,他注意到《官奴帖》为楷书而非草书,此与收信人身份等级或文书体裁相关。对此帖性质的认定,需与语词、体例、交往对象等证据群合并考察。
孙齐老师也指出谢安书信中自称“道民”的反例,他认为相关文本存在伪作或误读的可能。同时,关于“王羲之确为天师道信徒”的共识,孙齐老师并不否认,但强调个人信仰事实与具体文本的文类判定应予区分,不能以人物信仰倒推文书属性。以《官奴帖》而论,信仰背景可解释交往圈与话题选择,却不足以改变其“私人书信”的文类面貌。
在与谈环节,胡锐研究员肯定了孙齐老师以稀缺材料开展早期道教史研究的勇气与方法自觉,认为其通过考辨章表程式与“民”字用法,论证《官奴帖》系致郗昙的私人书信而非道教上章,挑战了学界近乎定论的解释;她强调应区分学术理性与宗教情感,并指出帖中文体与书体特征亦支持私人通信属性;同时提示魏晋士人信仰形态或较为松散,未必等同于汉末五斗米道的严格教团体制,相关问题仍值得持续深入讨论。国威副教授在评议中主要补充了《世说新语》相关史料,引用杨勇《世说新语校笺》的内容进行了佐证和拓展。
讲座最后,师生们踊跃提问,讨论气氛热烈。在交流环节结束后,现场听众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孙齐副研究员表达诚挚谢意,讲座在融洽而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
供稿:宗教文化论坛
摄影:王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