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在四川大学红瓦宾馆联合举办“纪念王明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深切缅怀道教研究的拓荒者王明先生,纪念先生在中国哲学思想史、道教史、道教文献学等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发扬先生的治学精神。
王明先生,字则诚,别号九思,浙江乐清人。我国著名中国哲学思想史、道教史、道教典籍研究专家。生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生生于1911年10月10日,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39年在西南联大文科研究所深造,学生时代深受马裕藻、胡适、汤用彤、陈寅恪等诸先生器重,1941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4年参与创办乐清师范学校并任校长,1947年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复职,1949年转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57年调入哲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79年应邀出席在瑞士苏黎世召开的第三次国际道教学术会议,l978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l987年退休,l992年3月13日病逝,享年81岁。先生一生,为人正直、不慕名利、治学严谨、勤苦认真,其操行、学风堪为师表。主要代表著述有《太平经合校》、《抱朴子内篇校释》、《无能子校注》、《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道家与传统文化研究》等。
此次研讨会有专家学者四十余人参加,其中有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曹中建书记,王明先生高足王卡教授、陈静教授,曾受教于王明先生的朱越利教授、吴受琚教授,中国社科院韩秉方教授、李存山教授、汪桂平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李刚教授、张钦教授、潘显一教授、詹石窗教授、丁培仁教授、张泽洪教授、郭武教授,四川省社科院李远国教授,云南大学容志毅教授等专家学者以及王明先生的再传弟子。会议由王卡教授主持。会议期间,与会者深切缅怀王明先生的人格风范和治学精神,认真研讨先生的学术贡献,并就道教文献学的整理与研究、道教新史料、新方法、新趋向等相关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与交流,展示出一批道教研究的最新成果。现将会议探讨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缅怀王明先生的人格风范和治学精神
首先,王明先生的学生王卡教授追忆了先师求学、治学、教学——为学不止的人生历程,指出先生一生为人正直、性情严谨、不慕名利、不欺暗室,操行堪为师表,在治学上倡导发言有据、立论平实的学风,反对浮华媚世,无根虚谈之学。并以韵诗“平生经两世,为学止一身;斯人唯谨慎,寄语要认真”表达了对授业恩师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其后,王明先生的另一弟子陈静教授回忆了先师对自己在学业上的教诲——做学问须认真、出言必有据,认为“认真”二字让自己在人生路上受益匪浅,并表示唯以认真、踏实做事以无愧于恩师训教之恩。朱越利教授、吴受琚教授先后发言,回忆了和王明先生交往中的二三事,亲身感受到一代大师为人朴实、不摆大架的人格品质和潜心笔耕、老骥伏枥的治学精神,以及对晚辈关爱、提携的长者风范。李刚教授在感恩中回忆了王明先生对四川大学宗教所建立之初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对宗教所道教研究的关注和重视,表达了对前辈的缅怀之情。詹石窗教授亦发言,回顾了早年向王明先生请益的情形,指出先生不仅是治学的大家风范,而且也是为人的良师楷模,并倡议纪念王明先生,既要学习他热爱专业、勇于探索的学术精神,更要学习他诚恳待人、奖掖后学的崇高品质。最后,王卡教授的博士生代表同门师兄弟在大会发言,深情地表达了对师爷的崇敬之义,表示要继承前辈的学术传统,投身学术研究。
二、研讨王明先生在道教、道家、中国科技史等研究领域的卓著贡献
王卡教授、李刚教授、詹石窗教授、盖建民教授、姜守诚副研究员先后发言或在提交的论文中就王明先生在不同领域的学术贡献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王明先生既是道教文献研究领域用力最勤的拓荒者,又是国内学术界研究道教思想史的先驱,还是研究中国科技史尤其是道教与中国古代科技关系的先行者。经先生考订、整理和研究的《太平经合校》一书是公认的迄今最权威、最详备的版本。先生采用“并、附、补、存”四种体例,将《太平经》残缺资料整编成书,并考订其成书年代、订正其目录、研究其义理思想,是道书整理的典范。先生费神最多的另一巨作《抱朴子内篇校释》,亦是迄今整理《抱朴子内篇》最精准的校注本。经先生整编的《无能子校注》是目前所见最为完备的读本。同时其对《周易参同契》也做了开创性研究——对其年代、作者、内容,以及与汉代象数易学的关系、金丹思想的来源、版本流变等都作了详细考证或如论述。先生亦对《老子河上公章句》、《黄庭经》、《阴符经》、《无能子》等道书的思想内容都有深入研究,发前人所未发。盖建民教授特别提及王明先生对道教与科技关系研究的重视,称其“是国内外学术界最早进行这一领域研究的先行者”。
学者们还认为,王明先生不仅著述丰厚、研究精深,而且其研究以扎实的学术功力见长,发言有据、立论平实。其选取和整理史料的方法、细密的训诂和考证、谨慎认真的治学态度,值得后辈学习。
三、道教研究的新史料、新方法、新趋向
研讨会后半段,与会学者就道教研究领域发现的新史料、采用的新方法、出现的新学术动态进行了交流。首先,郭武教授通报了其在英国牛津大学伯德雷恩(Bodleian)图书馆特藏部发现了近260册瑶族道教经卷手抄本,并认为这批文献不仅对了解瑶族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等方面有很大价值,而且为研究道教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吴受琚教授亦介绍了其在做道教碑刻遗存的田野调查时,偶然发现的张三丰真人《无根树》词异本,并对其作了对校整理。潘显一教授、汪志斌博士就新近在四川松潘黄龙地区发现的民间道教经卷《黄龙真人醒迷太平新经》在大会作了宣读,并对其进行了相关考证和研究。有感于王明先生所说——“对道教的研究,不仅仅限于宗教史。若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史来着眼,似乎能看得更广阔些,更深远些”,李刚教授认为,我们应该具备高瞻远瞩的视野,从整体上、从整个文化史上对道教进行考察和理解,这是研究道教时“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汪桂平教授、李志鸿助理研究员采用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对江浙民间的《庚申经》与庚申会、闽东瑜伽教发奏科仪进行了研究。其他专家学者分别在大会发言,分享了自己最新研究成果。李远国教授通报了新近对道教符图的研究心得。张泽洪教授通过对灵宝派授?的研究,指出灵宝符?充分体现了灵宝派的教义思想。容志毅教授对《道藏》中的四部外丹经的出世朝代进行了考订。张崇富教授评论了《道藏通考》的成就与贡献。丁培仁教授就“神道、仙道、鬼道、人道”等词的含义和用法,谈了自己的见解。韩秉方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了“因果报应观是民间信仰的轴心观念”的观点。于国庆博士就道教与传统兵学的互通关系进行了考论。易宏博士研究梳理了道教投龙简仪的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