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李建欣教授应邀主讲《著名学者太史文的中国佛教研究》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3-04-07

2023年4月6日早九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建欣教授应我所邀请,为我所师生及线上听众作了以“著名学者太史文的中国佛教研究”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王大伟教授主持,胡锐教授评议。 

image.png

 

李建欣教授本次讨论的内容包括:一、海外宗教研究简介及其两大派别;二、太史文的学术简历;三、太史文对中国宗教的研究;四、太史文的中国佛教研究;五、太史文的研究对于我们从事中国宗教尤其是佛教研究的启示。

讲座伊始,李建欣教授介绍了海外中国宗教研究的基本情况及其两大派别。中国宗教研究史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17-18 世纪耶稣会士的贡献与汉学的法国启蒙运动渊源; (2) 19 世纪欧洲“东方主义”与新教传教士的学术研究; (3) 20 世纪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跨学科的中国宗教研究的出现:(4)当代海外中国宗教研究。另外,海外中国宗教研究存在法国学派与北美学派两大重镇。北美中国宗教研究在二战以后,一方面扩大研究领域,将宗教与社会相结合,另一方面进行方法论反省,不断带来新的研究方法,逐渐成为中国宗教研究尤其是佛教研究的中心。而太史文正是海外中国宗教研究北美学派的代表性人物。

李教授随后对太史文的学术简历进行了回顾。太史文早年毕业于欧柏林学院,后就读于普林斯顿宗教学系,主攻东亚宗教,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同时,李建欣教授扼要地介绍了太史文的主要英文著作与中文著作。

在第三部分,李建欣教授指出太史文对中国宗教研究的宏观问题感兴趣。太史文认为,三教模式(儒释道)长久以来被视为理解和认识中国宗教的支配性图示。虽然这一模式存在着种种问题,但仍然有必要从其各自的起源及构成入手,分析这三者是如何获得其地位并最终构成这一模式的。三教模式的支配地位排除了很多广泛存在于中国历史中的思想和实践,遮蔽了历史上游离于这一理论体系之外的其他声音。更重要的是,太史文认为所谓的三教并不能看作地位相称的三个实体。历史上,它们拥有各自独特的领域,将它们都看作形式相似的“教”(teachings)实际上是一种以今律古的视角。

对于太史文的中国佛教研究,李建欣教授则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1)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1988,《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 ;(2)The Scripture on the Ten Kings and the Making of Purgatory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 1994,《< 十王经>与中国中世纪佛教冥界的形成》);(3)Reinventing the Wheel: Paintings of Rebirth in Medieval Buddhist Temples (再造生死轮:中古佛教寺院中的转世绘画,2006);(4)敦煌佛教研究(《仪礼与佛教研究》,2022; Dunhuang Manuscripts: An Introduction to Texts from the Silk Road,2002)。李建欣教授以太史文的四部著作为线索,讲述了其在不同时期的学术方法与学术进向,勾勒了太史文中国佛教研究工作的基本图景。

最后,李建欣教授谈论到今天宗教研究的全球性。并希望年轻学者关注海外研究,采取多元视角,引入新的方法,推进中国宗教研究的创新。

image.png

 

在评议环节,胡锐教授进行了精彩地评论。胡锐教授谈到,李建欣教授不只是学术大家,也是一个优秀的学术译者,成果丰厚,令人钦佩。李建欣教授介绍的很多海外宗教研究的情况,对自己的海外研究也有很大帮助。太史文的研究体现了海外汉学和海外佛教研究的新转向。胡锐教授指出,随着海外汉学研究的深入,道教被逐渐纳入到海外汉学领域。道教的引入带来了汉学研究的新视角,道教研究是一个弥散性比较强的宗教,道教与社会的研究成为汉学一部分,对海外汉学中中国宗教的图景产生冲击,也对佛教的研究产生影响。以往佛教研究容易处于一种过度“提纯”的状况中,而忽视真正的社会与人类学研究。北美司马虚、孔丽维、柏夷等学者都作出了相当贡献,促使学界从纯粹的佛教研究转向对佛教与中国社会的研究,从佛教精英研究转向佛教与普罗大众研究,中国佛教研究不再是一个学术孤岛,佛教与中国社会产生了双向的连接。

胡锐教授随后对李建欣教授提到的“民间宗教”进行了讨论。西方宗教学以基督教为原型提出的概念被汉学早早抛弃,在既有的宗教概念被舍弃后,研究者选择以解构方法来处理中国宗教,中国宗教被分化为儒释道三教。但这种学术工具屏蔽了中国宗教的某些现实,所以,在儒释道三教之后,汉学又加入了民间宗教来弥补缺陷。民间宗教经常被作为剩余情况,或作为信仰的低级情况来使用。这种以表面形式来划分的工具被视为一个收纳箱,民间宗教成为了儒释道以外的一切的收纳之处,其本质和深层则很难被触及。马伯乐等学者提出“Chinese religion”这一学术宣言,将中国宗教视为一个单数、一个整体来理解,体现了宗教研究的整体性和共融性。

胡锐教授最后指出海外汉学中的“工具霸权”问题。单一工具化不仅是汉学研究的障碍,也是各种学术领域的通病。学者对于研究工具容易陷入不当使用之中。对于海外汉学的方法工具,过度拥护与全面否定都是不恰当的,要综合性的“化用工具”到具体学术研究领域。只有深入到西方汉学的学理之中,进行调查,才有对于具体问题的发言权,李建欣教授的研究与引介正是一种模范。

王大伟教授认为今天的讨论非常热烈充实,李建欣教授和胡锐教授各自提供了精彩的思考与观点,并对李建欣教授表示衷心感谢。在现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人:周博林)

主讲人 讲座时间
讲座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