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日上午9点,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雷玉华研究员应邀为我所师生作了一场以“乐山大佛的价值”为题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王大伟老师主持。参加讲座的有来自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和西南民族大学的硕、博士研究生,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讲座分为三部分:梵音东渐(乐山大佛的来源)、崖上画卷(大佛及大佛之外的价值)、科技护佛(大佛的价值保护与传承)。雷玉华老师首先介绍了四川石窟寺和摩崖造像概况。川渝地区是全国佛教石窟寺和摩崖造像点位最多的区域。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统计,四川省石窟寺及石刻类文物点共计2838处。就数量而言,四川是当之无愧的石窟寺大省。其次,雷老师介绍了川渝石窟的两个概念:石窟寺和摩崖造像。石窟寺是指建在洞窟里的寺院。摩崖造像是指雕刻在崖壁上的造像,是石窟寺的一种变化形式。随后,雷老师介绍了乐山大佛的地理位置,并指出石窟传入四川后,更多的就变成了摩崖造像龛,乐山大佛两侧崖壁上布满了摩崖造像龛。
讲座的第二部分,雷玉华老师指出,大佛是石窟的一种变化形式。乐山大佛及其周围的石窟和摩崖造像与川渝两地其他地方的石窟和摩崖造像一样,造像题材丰富,并且造像窟龛众多,犹如崖上画卷雕饰着巴蜀的山河。大佛不止是大佛,还是石窟的变化形式;大佛不只有大佛,雕饰山河的川渝石窟和摩崖造像画卷与大佛一起同样在这里绽放。随后,雷老师介绍了大佛两侧的造像龛分布。接着又分别指出了乐山大佛的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乐山大佛的人文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精湛的雕刻,如同一卷卷崖上的艺术画卷,每尊造像仿若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更在于人们在欣赏、膜拜中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滋养出新的人文精神。乐山大佛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大佛两侧摩崖造像的内容题材上,这不仅是研究川渝佛教石窟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居住、往来于乐山地区古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物证。
讲座的第三部分,雷玉华老师指出今天的乐山大佛需要不断的维护,除了危岩加固、防风化、防水等常规保护外,数字技术让我们的保护与科研都插上了翅膀。数字技术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风化严重的造像,可以帮助我们更了解各类病害。未来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将大佛及周围丰富的造像、各类题记永久保存,供人们欣赏、研究,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代代传承。
最后,王大伟老师对于雷玉华老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现场的同学与雷老师也开展了一系列问答,学术气息浓厚。在现场聆听讲座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摄影:金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