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纪要|李建欣:宗教研究与论文写作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11-22

2024年11月9日晚上9点,宗教文化论坛2024年度系列讲座第15讲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162会议室举行。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欣主讲,主题为“宗教研究与论文写作”。主持人张泽洪教授,评议人廖玲副教授、何正金博士,我所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讲座从对宗教学历史的回顾与梳理,探讨了我国宗教学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态势,随后提出对于宗教论文写作的看法。

首先,李建欣老师回顾了我国宗教学历史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现代中国宗教学奠基阶段,在20世纪20、30年代,以陈垣、汤用彤、胡适等学者为代表,以历史学、哲学为主要研究方法。指出这个阶段的学者站在科学立场对各个宗教进行相对客观的学术研究,这是与以往传统的经史研究所不同的。第二个阶段为1949-1966年,是当代中国宗教学的创立时期。指出这一时期的宗教研究是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三大宗教(耶稣教、伊斯兰教、佛教)影响着广大人口,要对其有正确的认识,研究宗教是为了写好历史(哲学史、文学史或世界史)。此后宗教哲学与宗教史的研究一直在宗教学科中居于统治地位,迄今尚无太大改变。第三个阶段为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是当代中国宗教学的恢复与重建。1977年,世界宗教研究所归属于新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始有稳定而系统的学术研究。1979年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导、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全国宗教学研究规划会议在昆明举行,这次会议是一次宗教学研究解放思想的会议,对于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全国宗教学的研究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第四个阶段为新时代的中国宗教学。进入新世纪或者说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情况、宗教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了宗教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即“宗教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

其次,李建欣老师就我国宗教学现状指出:1.宗教问题既是现实问题也是历史问题,对于历史的回溯有助于对宗教学更深度的研究;2.宗教问题既是国内问题也是国际问题,宗教学者应具有全球视野;3.宗教问题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对其更深入与全面的研究离不开对宗教实践、宗教仪式、宗教与制度、宗教物质等方面进行认识与研究。

最后,李建欣老师提出宗教学未来的发展可分为宗教人文科学(宗教哲学、宗教文学、宗教史学、宗教艺术学等)与宗教社会科学(宗教政治学、宗教经济学、宗教法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等)。李建欣老师指出,宗教学虽尚为年幼,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宗教学,而是既社会又人文的现代学科。

随后,李建欣老师结合宗教的现实问题,从宗教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关系引入对论文写作的探讨。李建欣老师指出,论文写作要注意以下要点:第一,要明确大分类,即论文是属于宗教社会科学(现实问题)还是宗教人文科学(基础问题)。第二,需定位在两个领域中具体的学科内,明确所写论文的分类。第三,硕士论文写作与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存在区别,即硕士阶段的论文侧重于对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而博士阶段的论文则应更多侧重于个人的创新性与观点。第四,青年学者应对国内外宗教学者的观点都应有所了解,应具有全球视野,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最后,李建欣老师认为,对于青年学者,学术论文的写作应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与训练,从写学术书评开始,逐渐过渡到学术论文的写作。

张泽洪教授进行简要的总结,指出了国际学术的研究方法以及田野调查与理论结合的重要性。在主持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李建欣老师对线上线下同学的问题一一解答。

 撰稿:刘毓娴


主讲人 李建欣 研究员 讲座时间 2024年11月9日
讲座地点 文科楼162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