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纪要|卓新平:新时代运动与东方之“道”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12-05

20241121日下午3点,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宗教文化论坛2024年度系列讲座第11讲在望江校区文科楼158会议室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卓新平先生主讲,讲座主题为“新时代运动与东方之‘道’”。讲座由我所李裴研究员主持。本所师生及友好单位研究人员,硕、博士研究生等共同参与本次讲座,现场氛围热烈。

讲座开始前,李裴研究员介绍了卓新平研究员在宗教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丰厚著述,并倡导在场学生以卓老师为学术典范。

讲座伊始,卓新平研究员敏锐地抓住“文化转型与全球化”这一文化现象,在导论部分首先介绍了何为“新时代”运动。卓老师讲到20世纪非主流学者对西方思想文化进行的反思,列举了西方文化史学家汤普森、斯潘格勒、卡普拉等人对“新时代”(New Age)的不同表述,以及当时西方主流社会对“新时代”的否定和批驳。随后,卓老师将“新时代”思潮的主旨总结为传统思想与现代发展之间的厘清与协调。

接下来,卓老师介绍了“新时代”运动的渊源:在信仰领域,18世纪瑞典宗教复兴运动领袖施韦登堡在其著述中提及“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等术语,彰明宗教改革与灵性复兴的主张;以诗人布莱克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生态主义思想,也以其回归自然的倾向成为反传统的“新时代”运动的思想之源;同时,在神智学与人智学领域,强调灵修、神智以及秘传的19世纪通神论者开始青睐于东方神秘主义,为“新时代”运动在思想上造势。

讲座第二部分,卓老师列举了“新时代”运动在各领域的理论代表。首先,“新时代”对于奥地利学者卡普拉的启迪,在于宏观与微观宇宙结构的相似性、现代科学与古老宗教的思维呼应、物质与生命结构的类似、物质的波粒存在之同与异、主体与客体的关联性及“观察者”对认识物与灵的影响五个方面,因而使卡普拉较早地开始了当代自然科学与东方古代宗教观念的对比工作。卡普拉跳出原本的高能物理学的研究范围,立足于东方神秘主义角度重新认识宇宙及人类,探讨其中的神秘之“道”,在物质与自然世界引发了科学同宗教比较研究的全新意趣。

其次,美国著名女性作家弗格森以占星学术语“阿奎亚”表示世界发展将迎来新的纪元,从而构设了一种蕴含着神秘主义倾向的“宝瓶时代”学说。弗格森意指时代会流变,又依此指出阴与阳、西方与东方、鱼文化与水文化的对比,推测纪元更替正在以“阴”取代“阳”的趋势进行,从而预言西方时代行将结束。

此外,美籍捷克裔心理学家格罗夫受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分析心理学的双重影响,提出“非常态心理学”,引导人们复归内心世界,深化、拓展人的心理探询。格罗夫的思想不仅扩大了学界对意识、心理的认识,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从外在回归内在。“非常态心理学”既有对于人的“原初”能力的思考及发掘,又突出了整体论、全息论、超越论的意义。

第四,是英籍文化人类学家贝特森的整体观“精神”理论。贝特森的研究生涯经历了由人类学向“心灵”的过渡,他将“精神”理解为宇宙万物之间的“关联”,而非仅属于人类大脑的产物,完成了“新时代”运动的重要思想构成。贝特森将“精神”拓展至对宇宙存在及规律的认识,倡导一种整体的世界观念,主张人对“精神”系统、全面和动态的把握。不仅如此,贝特森还对西方认识还原论向整体论的转向做出了贡献。

在讲座的结尾,卓老师总结道,“新时代”运动虽然没有形成确切的意义概念和价值定位,但也因此有了极广的外延。“新时代”表现出一种思想文化意义上的“折衷”或“综合”,体现了西方对东方有机整体观、阴阳二元变化交织观、“大我”“小我”呼应观、“天人之际”宇宙观的探究和借鉴。“新时代”运动对以上中国之“道”的关注,促使西方世界重新塑造对中国的认知。讲座最后,卓老师呼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际,当今学者更应该立足整体视角,抓住思想文化发展之“新”,在东西方博弈的关键时刻尽到自己的义务。

讲座结束后,李裴研究员对此次讲座进行总结,对报告的案例之丰富、逻辑之清晰进行了充分肯定,并表示本场讲座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随后,现场硕、博士研究生就东西方文化是否涉及同一个“源头”、湘西萨满文化等角度提出问题,卓老师一一耐心作出解答。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供稿:陆畅



主讲人 卓新平 研究员 讲座时间 2024年11月21日
讲座地点 文科楼158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