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晚上9点,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宗教文化论坛2024年度系列讲座第24讲在望江校区文科楼162会议室举行。讲座由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阿旺嘉措教授主讲,主题为“藏族古代民间信仰与社会习俗的传承——兼论敦煌文献中‘曼神’信仰在民间的流传”。主持人张泽洪教授,评议人何正金博士后及我所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阿旺嘉措教授提出,敦煌文献多个卷子中记载着“曼神”“塞神”,这些神灵在当时的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在11世纪以后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在后期文献中仍然能找到有关“曼神”的蛛丝马迹,并在藏族民俗中有着深刻的影响。讲座主要以敦煌文献中有关“曼神”的记载与分类为依据,探讨早期“曼神”信仰及演变,以及民间信仰习俗的传承等问题。讲座从六个方面展开。

首先,阿旺嘉措教授对民间苯教进行了概述。指出苯教由原始宗教融合演化而来,是以鬼神崇拜思想为基础,融合自然神灵的信仰。从苯教自身的发展来看,其在宗教层面和上层社会地位的弱势促使它转向藏地边缘地带和民间发展。这种民间的苯教信仰,传统上被称为“司巴苯教”或“民俗苯教”。阿旺嘉措教授从民间苯教的研究状况、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内容与特点等多方面对民间苯教进行了深入讨论,指出对于民间苯教的系统认识仍处于初步阶段,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对散落民间的苯教文献的研究还处于搜集阶段,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分类整理和具体研究。
第二部分,阿旺嘉措教授从敦煌文献中的“曼神”概念进行了研究及分类,指出敦煌写卷ITJ738、ITJ739、PT1042、PT1051等中出现了大量的“曼”。随后从对“曼”的释义、“曼神”与“塞神”及“曼神”的分类等角度指出“曼”多为地方神中的母系神灵,并指出山神中的女性、土地神中的女性多称为“曼”。
第三部分,阿旺嘉措教授从“曼神”的宗教功能和信仰体系两个方面探讨了藏族早期“曼神”信仰及其演变。1.在“曼神”的宗教功能方面,阿旺嘉措教授指出,敦煌文献中的“曼神”作为地方神中的母系神灵有众多的分类,并且有专门的祭司“曼苯波”祭祀“曼神”,具有护佑族群的功能。此外,“曼神”亦出现在占卜类文献中,显示出其与占卜的联系。2.在“曼神”的信仰体系方面,敦煌文献中的“曼神”从属于“地方神”一类,与自然界的山脉、土地、湖海联系紧密,属于藏地本土以“地方神”为核心的民间信仰体系。阿旺嘉措教授指出,从早期的敦煌文献到后期的辛饶三大传记、《山神广记》及《梵天神仪轨》等文献可以看出“曼神”逐渐从自然神、地方神不断建构,被归类至苯教宇宙观“耶界”中的“地耶”中;在“地方神”为核心的民间信仰体系中其功能大多被“山神”和“水神”替代,相关的仪轨和传统被整合替代,部分虽仍延续和传承,但其重要性已大大降低。
第四部分,民间信仰习俗的传承。阿旺嘉措教授指出,民间信仰经过长期延续,日益渗透到民间文化生活之中,逐渐演变成种种习俗。它以习俗的形式潜伏在人们的意识里,又通过各种仪式活动体现出来,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民间信仰与习俗相结合,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阿旺嘉措教授从女性人名、名人传记及安多迭部、卓尼地区女性人名中的“曼”指出“曼”与藏东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五部分,阿旺嘉措教授提出“曼神”信仰的特点:1.兼具民俗与宗教的双重特征。苯教作为宗教体现“神圣性”,民俗体现着“世俗”,两者结合就成为了“民俗宗教”,其存在和流传于民间,传承与规范于民众当中,具有稳定性、传承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2.原生性。民间苯教有原生性和自发性特点,民间苯教是藏族本土产生的“藏地苯教”,目前无法确定其创始人、发源地及起源时间,这种民俗宗教是自发产生的,不是创建形成的或“创生”的。3.多元性。民间苯教是多种信仰的复合体,呈现复杂的信仰体系。
最后,阿旺嘉措教授探讨了宗教与民俗的关系。指出1.民俗事象是民俗宗教的载体,是以民间习俗为基础建构起来的;2.民俗宗教是与日常生活高度融合的,民俗宗教是沿着生活的脉络编成并用于生活中的;3.反映在众多民俗事象中的关于超自然的信仰是民俗宗教的核心成分。
在讲座之后,何正金博士后进行评议,张泽洪教授进行总结,指出敦煌学对于藏学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阿旺嘉措教授从敦煌文献对曼神的研究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阿旺嘉措教授对线上线下同学的问题一一解答。
撰稿人 刘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