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纪要|Markus Bockmuehl:古代犹太教与基督教中的“无中造有”观念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3-25

2025319日下午3点至5点,应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的邀请,牛津大学爱尔兰院长释经讲席教授Markus Bockmuehl于文科楼200号会议室作了一场以“古代犹太教与基督教中的‘无中造有’观念”为主题的讲座,讲座主持人为田海华教授。本讲座为宗教文化论坛2025年度系列讲座第1讲。参与讲座的有我所师生以及部分校外听众40余人,现场气氛活跃。

Bockmuehl教授首先指出,对于古代犹太人和基督徒来说,《创世记》11是关于“世界是什么、世界如何存在以及人类与世界的关系”的基础性陈述。然而,近两个世纪以来,科学与宗教在宇宙和人类起源问题上陷入了一种对话僵局。比如,西蒙·拉蒙拉斯(Simon Laplace)的著名格言“科学不需要假设上帝的存在”就是对基督教创世观的一种误解,因此上帝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需得到重新审视。回到古代处境,由一个至高上帝创造和维持世界的观念引发了巨大的知识分歧。希腊人认为创造是对处于无形或无序状态的物质进行排序。而古代犹太人和基督徒则认为,上帝不仅对无形的物质进行排序,而且是“从零开始”创造这些物质。

对《创世记》开篇的解读具有多样性。倘若将《创世记》11视为从属的句子,1:2就变成了描述创造行为之前事物的物质状态,那么,这将引致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创造概念。在Bockmuehl教授看来,正是《创世记》经文自身的含混性引发了大量的关于语义、宇宙论和神秘主义的推测,从而使重新讨论“无中造有”的创造观念具有意义。他指出,基本的论点源自如何翻译第一个单词“בְּרֵאשִׁית”(bereshit),它可以被理解为“通过/伴随/在一个开端”,而“reshit”到底是什么则充满争议。死海古卷虽然没有特别关注创造是否“无中造有”的问题,但《社群规则》 (Serekh ha-Yahad)明确创造的范围是无所不包的,创造完全依赖于作为创造者的上帝。

Bockmuehl教授随后指出,在库姆兰社团后的几个世纪,即在拉比文献时期,关于“无中造有”观念的争论在犹太教中变得更加明确。虽然拉比之间仍存在不一致,但对“所有物质和非物质的实在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且上帝继续维持创造”这一点没有任何疑问。Bockmuehl教授随后向在场听众介绍了拉比文献中的一些观点。在《密西拿》(Mishnah)中,上帝不是用物质而是用言语创造了世界(“And God said”),正如《创世记》1:3,有时则认为上帝塑造了“预先存在”(pre-existing)的物质。在拉班·伽玛列二世(Rabban Gamaliel II)和一个非犹太哲学家的对话中,上帝不仅创造了世界,而且创造了世界的组成物质。换言之,上帝对天地的创造,包含对组成天地物质的创造。

在结语部分,Bockmuehl教授概括了讲座内容。他指出,虽然没有已知的古代犹太文献以精确的术语确认“无中造有”的创造教义,甚至很少有间接的表述,但圣经经文及其在死海古卷和拉比文献中的接受表明上帝创造了一切,包括天地、物质和精神的一致信念。从犹太教对《创世记》的解读到基督教关于“无中造有”之创世论的肯定,似乎一直存在着双向交流。古代基督教对这一教义的发展,远非仅仅关注宇宙的起源,而是更关心世界是如何被维系和管理。

在问答环节,田海华教授首先对讲座议题进行评述,认为犹太传统对《创世记》1:1的时间状语从句的评注和翻译,可以使我们对经文的诠释和研究不受基督教神学教义框架的限制。她从宗教对话的视角,指出佛教的创造论可以丰富我们对基督教的创造者与“无中造有”观念的理解。在场听众纷纷向Bockmuehl教授踊跃提问,涉及对宗教语言的理解、介词的使用、柏拉图与新柏拉图主义对基督教创造论的影响,以诺斯替主义为代表的异端思想是否对“无中造有”的观念产生影响,以及基督教与道教创世观之间如何进行比较。针对以上问题,Bockmuehl教授皆一一作出了细致的回应和阐释。在持续50分钟的热烈而有趣的讨论之后,在场听众以热情的掌声表达对Bockmuehl教授的谢意。至此讲座顺利拉下帷幕。


供稿:苏佳怡


主讲人 Markus Bockmuehl 教授 讲座时间 2025年3月19日
讲座地点 文科楼200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