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晚上7点,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宗教工作特色智库讲座第2讲在望江校区文科楼200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推进宗教组织制度研究,助力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金泽教授主讲,四川大学道教宗教文化研究所田海华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邱永辉教授点评。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李裴副所长、吴华副研究员,以及本所硕博士生出席讲座并参加了讨论。参与讲座的还有西南民族大学和成都大学的老师,现场氛围热烈,生动活泼。

讲座伊始,金泽教授由浅入深,以诗作引辨析“无神”与“有神”之间的含混性与不彻底性,并从“宗教作为信仰组织的特殊性与作为社会组织的一般性”、“宗教组织类型学的演进呈现出宗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化”、“宗教组织类型学带来的宗教定义问题”三方面详细探究纷繁复杂的宗教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由此展开讲座内容,并鼓励在场硕博士生需多加思考,争取在宗教领域内延续钻研精神、做出创新作品。
在第一部分“宗教作为信仰组织的特殊性与作为社会组织的一般性”中,金泽教授阐述了宗教现象的长期性和研究宗教的必要性,通过“五个事实”相关例子——思想事实、行为事实、心理事实、文化事实及社会事实——表明宗教学研究对象,指出宗教组织包含社会事实和历史事实,属于宗教学研究范畴。随后,金泽教授谈到宗教组织不同于其他组织,因其信仰的超自然、超人间属性有其自身存在根据,决定了社会文化性态的差异以及宗教内容的多样,形成了宗教组织的特殊性。但宗教组织也与其他社会组织具有共性,如明确目标、稳定结构、共同规范、整合和社会化功能、以及服务与支持功能等,彰显宗教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一般性特点。

在第二部分“宗教组织类型学的演进呈现出宗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化”中,金泽教授将宗教组织分门别类,呈现出教会、教派、宗派、膜拜团体的宗教组织模式,指出宗教组织类型研究维度,并拓展为两种,即“类型学的开发”和“研究各种宗教组织类型间的转化”。针对前者,金泽教授提出了贝克尔(Howard Becker)和英格(J. M. Yinger)两位学者的模型,贝克尔将“教会-教派”模型扩展至“膜拜团体-教派-宗派-教会”模型,在此基础上,英格将其扩展为“膜拜团体-教派-建置教派-阶级教会/宗派-教会-普世教会”模型。针对后者,金泽教授认为新宗教运动因不符合原主流传统,可能随时会引起分裂,在此过程中不断嬗变,成为历史螺旋。因此,在研究宗教时,需注意共时性研究与历史性研究两条道路,扩宽思维眼界。
在第三部分“宗教组织类型学带来的宗教定义问题”中,金泽教授承上启下,提到虽宗教组织多样,但总有贯穿其中的“一”,于是将宗教组织问题过渡到信仰归属问题,并将归属问题细分为“信仰归属”与“身份归属”,以此来思考宗教成员究竟属于哪方还是二者兼有之,因为厘清此问题才能看到社会管理放置的领域,从而让法制化更加细致与落地。

在与谈环节中,邱永辉教授充分肯定金泽教授的讲座,并期许在深入、系统推进宗教中国化的背景下,师生们仍追求学术与创新。李裴副所长就社会热点与宗教治理等提出了问题,随后现场听众就宗派分类与其内涵定义提出相关问题,金泽教授一一回应,耐心作答。最后,田海华教授对金泽教授的精彩讲座和各位老师同学的发言表示感谢,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供稿:胡佳妹
拍摄:田海华、胡佳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