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纪要|刘玉堂:追寻楚脉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1-07

2025年11月5日晚上7点30分至9点30分,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宗教文化论坛2025年度系列讲座第4讲在望江校区文科楼223会议室举行。论坛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玉堂教授主讲,主题为“追寻楚脉”。张泽洪教授、廖玲副教授、何正金副研究员以及我所硕、博士研究生及线上学者参加讲座。

刘玉堂教授围绕楚文化的时空界定与精神内核展开讲述,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与现实案例,阐释了楚文化的深厚底蕴。刘玉堂教授认为,楚文化作为长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在讲座开篇,刘玉堂教授首先界定了楚文化的时空范围。时间上,楚文化始于公元前1045年前后。空间上,楚文化以长江中游的荆楚文化圈为核心,与上游的巴蜀文化、下游的吴越文化并列为长江流域三大文化体系。刘玉堂教授强调,巴蜀文化“神秘”,荆楚文化“浪漫”,吴越文化“典雅”,三者共同构成多元共生的文化图景。刘玉堂教授认为“楚脉”包括“文脉”、“血脉”以及“根脉”三重内涵,并将楚文化内核凝练为六大核心精神,随后逐一阐释其内涵与现实意义:

其一是“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筚路蓝缕”是楚国高官子革在楚国面临内忧外患之际提出的,他引用先王熊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典故,激励国人奋发图强。刘玉堂教授指出,楚国从“地不过五十里”的边陲小邦,发展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南方大国,正是依靠艰苦创业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引用该典故,激励当代中国人民在脱贫攻坚与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扬这一精神。

其二是“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大象无形”一词,源于楚人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刘玉堂教授借用此语来形容楚人的开阔胸怀,并以“楚王失弓”与楚庄王“绝缨之宴”为例,说明楚文化具有不拘小节的气魄,充分体现了楚人文化上的开放自信。

其三是“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刘玉堂教授认为,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充分展现了楚人在政治韬略上的智慧。楚人的创新精神也体现在方方面面,考古发现对此提供了有力佐证。世界上最早的毛笔、墨、帛画等文物都出土于楚地。此外,楚人在生态环保领域也有创新理念,例如庄子所提出的“无以人灭天”,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思想对当今的生态保护仍有重要启示。

其四是“上善若水”的和谐理念。“上善若水”源自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刘玉堂教授指出,老子作为楚文化的代表人物,提出“上善若水”,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2014年,在北京水立方举行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引用此句。这正凸显出“水”在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中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会议倡导的合作共赢理念。

其五是“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九死未悔”源自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刘玉堂教授认为,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贞,申包胥“哭秦庭”的忠诚,集中体现了楚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楚人的爱国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其六是“一诺千金”的诚信品格。“一诺千金”的典故与楚人季布有关。季布是项羽麾下的重要将领,刘邦建立汉朝后,曾悬赏百金通缉季布,但长时间内无人举报。民间流传“宁要季布一诺,不要黄金千两。”“一诺千金”由此而来。刘玉堂教授引用该典故,指出这种诚信品格,正是楚文化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最后,张泽洪教授主持了问答环节。刘玉堂教授逐一回应了汪黎博士、何正金副研究员、张婉霏同学以及线上线下两位同学所提出的若干学术问题,主要涉及壮侗语族与楚文化的文化同源关系、古蜀国及古滇国与楚文化的联系以及巫文化在楚文化体系中的地位等议题。最后,张泽洪教授对整场内容做出精炼的总结,并对刘玉堂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由衷的感谢。

撰稿:鄢然


主讲人 刘玉堂 教授 讲座时间 2025年11月5日
讲座地点 文科楼223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