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华东师范大学刘仲宇教授来我所讲学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8-05-25

525日下午三点,华东师范大学刘仲宇教授应四川大学宗教文化论坛之邀,莅临四川大学东区文科楼宗教所158 学术报告厅开展了题目为《符箓研究的现状与动态》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教授主持,来自宗教所与其他院系的师生共计六十余人到场聆听,场内座无虚席。

讲座伊始,盖建民教授对刘仲宇教授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强调了刘仲宇教授在道教研究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随后,刘仲宇教授开始了他对于道教符箓研究现状与动态的讲座。

图片 1.png

刘仲宇教授首先从法脉流传,丹鼎派是否真实存在,是否在南北朝时被编入符箓道派开始探讨。他提到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符箓的概念就多有混淆。直到近年,对符箓区分的研究才初见成效。接下来刘教授介绍了“符”的四个特点:1、“符”是有结构的,它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2、“符”的基本成分是文字,且有符音。3、“符”会有神灵、法器等形象夹杂其间。4、还有一些符较为特殊,只有画符人能按照自己的逻辑系统来解释其义。刘教授提到,“符”的赋义不仅表现在符的形象上,还藏在画符的过程中,我们在解“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这一点。介绍的同时,刘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一些符的照片,并解读了一些简单的“符”,以便大家能更直观地认识“符”。加下来刘教授谈到了“箓”,他指出“箓”与“符”不同,它专门颁布给入道的箓主,作为其道阶升迁的凭证。授箓有着一套完整而严密的系统。刘教授通过细致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入道者在受箓过程中所需经历的种种体验,并通过如“死后升仙的通行证”等诙谐的比喻来解释“箓”,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箓”的作用。同时刘教授向我们展示了其所珍藏的箓的一些样本(如图)。

图片 2.png

在国内道教授箓现状方面,他提到,1995年天师府才恢复了对国内箓生的授箓制度,而当时授箓仪式名义上由天师主持,实际上已由法官操作了。最后,他指出了近些年在区分符箓这方面的研究虽已初有成果,但仍需大家共同努力地去探索研究。

讲座结束后,盖建民教授给了在座各位提问的机会,大家积极参与互动,向刘教授提出如下等问题:全真道的授“箓”仪式与“箓”的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关系为何?瑶族的灯仪是否存在于道教授箓中?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仪式是否因生产力水平落后而片面模仿夸大了道教授箓仪式……刘教授也一一耐心地作出了解答。盖建民教授总结到,刘仲宇教授用平实的语言将道教较为困难的问题朴实道来,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着刘教授十几二十年来于道教法术符箓方面艰苦钻研后的体悟,十分难能可贵。最后,在场听众一同以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刘教授的感谢。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嘉宾介绍:刘仲宇,1946年生,资深的中国宗教与文化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明道道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1978年起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1982年起逐步转为主攻道教研究。有个人著作十九种,与人合作辞典、著作二十余种,论文近二百篇。长于多学科的综合研究,1990年代起,多注重于道教法术等领域的探讨。著作《道教授箓制度研究》收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撰稿人:陈俊文)

主讲人 讲座时间
讲座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