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6
月
15
日晚
7
点,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张崇富教授在四川大学文科楼
158
学术报告厅开讲“一带一路”倡议与宗教多元的世界,本场讲座是
2018
年度“研究生综合素质系列课程讲座”之一。讲座由吴华博士主持,来自校内外各界人士与我所硕博士研究生
50
余人聆听了讲座。
开讲之前,主持人吴华老师简要介绍了张崇富教授的研究方向、学术成果的跨界的特点,并介绍此次讲座的主题。张崇富教授长期研究欧洲一体化问题,以及宗教与欧洲社会等议题,近年来对“一带一路”中的宗教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其带领的学术团队在专业学术杂志上接连发表了多篇重要作品;同时,张老师又是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专注于道教历史和道藏的研究,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全国社科规划办鉴定为优秀。
张崇富教授的本次讲座聚焦于以下四个主题:1. 宗教文化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2.“一带一路”与宗教多元世界,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调查,4.“一带一路”对宗教界和宗教学界的启示。
张教授首先讲解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背景,指出“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丝绸之路”一词则是最早是由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提出。张崇富教授特别强调“一带一路”继承了古代“丝绸之路”的遗产,认为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之路、文化交流之路,也是宗教交流之路。目前学界从政治、经济、外交层面探讨的较多,而从文化层面,尤其是宗教层面则探讨的较少。张老师认为,宗教的研究要有比较视野,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宗教学界大有可为。
紧接着,张崇富教授谈到“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其中最重要的则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五通的基础。当前国外对“一带一路”存在一些误解,比如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是重建“宗藩体系”、是新殖民、是转移中国“过剩产能”、是经济资源掠夺、是对抗美国的TPP和TTIP等等,张崇富教授对此一一阐释与批判,并以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为例,指出中国文化从来没有滋生出殖民意识,“一带一路”并非要殖民他国,而是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此外,张教授还专门谈到“一带一路”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到的宗教有天主教、基督新教、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等,其中伊斯兰教国家有33个,占约总数的一半。沿线国家国情不同、需求不同,这就使我们看到,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如果我们与某些国家的合作如果仅仅把经济建设作为首要目标,而忽视该国的人文交流和宗教信仰的话,就很有可能得不到该国人民的广泛支持。这种特殊现象值得学术界深思,也希望同学们多加关注!
最后,张教授在谈到“一带一路”对宗教界和宗教学界的启示时指出,宗教文化作为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义不容辞地参与“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的建设中来。与此同时,“一带一路”也为宗教学界提供了大量新问题和案例,给予宗教学研究更多的开拓空间,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研究中不要拘于一隅,开阔视野。
张崇富教授的精彩讲述使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受益匪浅,同学们踊跃提问,张崇富教授耐心的一一解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最后,主持人吴华老师总结道:近几年,宗教学的比较研究的研究越来越多,新思想也不断涌现,张崇富教授的讲授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拓性,对广大同学的学术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讲座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顺利结束。
(供稿:王禹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