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北京大学张志刚教授到我所讲学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8-10-10

2018年9月28日晚,中国著名宗教学家、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教授在四川大学文科楼158学术报告厅开展题为“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教授主持,我所李裴教授、朱展炎副教授、何江涛老师、吴华老师等及来自校内外老师和同学们聆听了本次讲座,场内座无虚席。

image.png

开讲之初,盖建民所长简要的介绍了张志刚教授的学术简历,张志刚教授的《宗教学是什么》对宗教学领域的初学者影响深远,张志刚教授目前从本土宗教研究出发,研究的宗教中国化问题,注重现实宗教问题背后的义理,提炼建构中国宗教学话语问题,对建构中国本土的宗教学学科体系具有深远影响。

张志刚教授回忆起三年前来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对“宗教中国化”这一问题展开的构思。首先,为什么要反省“中国民间信仰”这个问题,张教授认为民间信仰和民间宗教是不同的,中国学界现用的“宗教”一词是外来的,在这一概念上的反思首先要回到田野,借助史料数据、特别是现状调研,切实感悟一下中国民间信仰研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民间信仰”在概念上存在被误读、被否定的情况,只有针对性的阐释了中国民间信仰的“真精神与正能量”,才能重新认识中国民间信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image.png

张教授以利玛窦的中西方宗教观为例进行具体阐释。《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一卷第十章“中国人的各种宗教派别”力求深入探讨这样一个关键问题:作为一种“外来思想观念”的“宗教概念”是怎么产生的。利玛窦的确想从整体上来评介中国宗教状况,而他所做的这种尝试可比作“中国宗教的第一印象”。利玛窦笔下的中国宗教,是立足其传教士的立场,从“最高的神”出发来对中国宗教加以判别、定性的。用宗教史术语来说,这是在“判教”,即用“他所认同的天主教信仰”来裁判“中国宗教的真假对错”。这种西方式的话语模式对以后的宗教研究影响深远。

在张教授看来,研究宗教问题或者信仰问题,要从“概念”入手。要对中国民间信仰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理应着眼于“主流与本质”。这种方法论取向可使我们着重发掘“真精神与正能量”,更积极、更有建设性地引导中国民间信仰。现有的宗教学概念、理论和方法大多是由欧美学者在西方宗教和文化背景下提出来的,是不足以用来解释中国宗教传统及其现状的,所以亟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理论体系。

image.png

重新认识中国民间信仰,需要深入考察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体制性或组织化宗教的群众基础等。这些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因为它们都具备典型的群众性,均涉及我国宗教政策法规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中国宗教工作与宗教研究中,要想深入贯彻、真正落实这一合乎当今中国国情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或群众观念”,才能使我们在中国宗教工作与宗教研究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前进。这条学术研讨思路不仅对全面考察中国宗教文化传统,而且对我们重建中国宗教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都是颇有深度、广度与潜力的。张教授还就“制度性宗教”与“弥散性宗教”、“散居道士”等问题与现场师生进行交流。至此,本次学术讲座圆满结束。

嘉宾介绍:张志刚教授,1956年生,中国著名宗教学家。现任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生导师,宗教学与基督教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央统战部专家咨询组专家,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工作专家库特聘专家,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等。张志刚教授主要从事宗教学理论、宗教哲学、基督教神哲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西哲学与宗教比较研究、当代中国宗教与政策的相关研究。著有《宗教文化学导论》、《猫头鹰与上帝的对话——基督教哲学问题举要》、《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同题与方法》、《理性的彷徨——现代西方宗教哲学理性观比较》、《宗教学是什么》、《宗教哲学研究——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宗教学前沿问题研究》、《"宗教中国化"义理研究》等。主编:《跨文化思想者文库》《北京大学宗教学文库》《宗教研究指要》《基督教中国化研究丛书》《世界宗教评论》等。

(供稿:王禹栋)

主讲人 讲座时间
讲座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