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欧福克教授讲座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8-12-18

image.png

2018年12月12日,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欧福克教授以“重访主簿山治——天师道二十四治的草根考察”为题,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158会议室,与众多到场师生们分享了自己分别在1999年与2018年对“主簿山治”的田野考察情况。

“二十四治”相传是经由老子从天所降,是对天上世界的制度模式在人间的复刻,并授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所辖,是早期道教的基本组织形式。“二十四治”的设置,不仅说明了早期道教与民间组织形式的紧密关系,并非是像魏晋以后更注重“深山隐修”,同时其“二十四”之数与二十八星宿、五行、二十四节气等相配相成,更是构建了早期道教文化当中的“神圣空间”类似概念。构建起了具有道教色彩、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宗教地理体系。因而对“治”的关注与研究,对于我们了解道教其作为社会文化部分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背后的宗教地理文化,有着深远而又深刻的意义。

image.png

欧福克教授自1998年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工作以来,已经陆陆续续走访过13处据说为“二十四治”原址的地方。其中有两处,宗教活动基本已经绝迹,已不可考。其它11处中,有6处依然保存着道观建筑,3处已改建佛寺,剩余两处则有着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色彩。欧福克教授在2018年重访的主簿山治,即是具有三教融合色彩的“二十四治”故址之一。

主簿山治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长秋山,长秋山别名即主簿山。相传汉武帝时期,此地主簿王兴于长秋山得道成仙,此地因而被赋予了道教神仙神话的色彩,从而成为“二十四治”之一。其后更有名为杨正见的女冠于此证道使此地神仙色彩更为浓厚。使得如今主簿山的宗教活动依然是丰富多彩。

image.png

 

依托于王、杨二者的成仙神迹,主簿山相关的摩崖造像、古迹壁画亦有不少,如“佛儿岩”“灵官堂”等等。但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公共力量保护,单纯依靠民间自发,不仅受破坏程度令人心疼,且对其进行的装彩、修复往往十分粗糙,甚至将原本道教的造像和壁画涂改成佛教信仰的神灵形象。座下的师生同学看到欧福克教授分享的两次实地考察照片,无不表达出自己的遗憾和心痛。

image.png

作为具有三教融合色彩的“二十四治”故址,其“融合”色彩体现在当地现存的宗教建筑上,“卧牛寺”(佛)“凌虚阁”(道)“群贤殿”(儒)三室并立,三教齐存,共同构成了当地风俗习惯的大文化背景。故而“主簿山治”也得有“蒲江八景,长秋仙迹”的美名。

讲座的最后,欧福克老师重提到对于“二十四治”研究的关注意义,并与同学们就“田野考察的经验方法”作了详细的交流讨论。他指出,田野考察没有捷径可走,想要获得切实可信的,具有研究价值的田野资料,不仅需要自己付出辛苦的努力去实地考察搜索,也需要在与当地人或者文管部门友好交往的基础上,获得更具有研究价值的文献、民俗资料。

嘉宾简介:欧福克(Volker Olles),一名欧理源,男,德国波恩人,1998年在波恩大学取得硕士学位,2005年在柏林洪堡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2000年至2005年在柏林洪堡大学汉学系担任讲师,师从著名道教学者常志静教授;2006年至 2008年获得德国科研协会(DFG)研究项目资助,在柏林洪堡大学展开独立科研项目;2009年至2011年获得台湾蒋经国基金会研究项目资助,至2013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东亚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中国宗教学者柯若朴教授;2013年至2014年供职于柏林洪堡大学历史系,参加“中世纪社会中的基金文化”跨专业科研项目,负责中国方面内容。先后两次获得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1992年至1994年在四川大学留学,1998年至1999年在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四川道教之近现代史与现状、中国宗教中的神圣空间(宗教地理)、四川刘门及法言坛、民间斋醮科仪、宫观(寺庙)历史与文化、传统宗教出版业、宗教碑铭学、道教环保伦理等。已发表专著3部、学术论文20篇、书评8篇。其中5篇论文、3篇书评发表于A&HCI期刊《德国东方学会杂志》(创刊于1847年)。2013年,专著Ritual Words(《法言——四川道教斋醮科仪与儒家团体刘门》)荣获德国东方学会(DMG)研究论著大奖。

(供稿人:李霄)

主讲人 讲座时间
讲座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