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4日,应四川大学宗教文化论坛邀请,北京大学李四龙教授莅临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158报告厅。在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教授的主持下,李四龙教授以“人文宗教与中国宗教观”为题,为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的师生及其它学术爱好者们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而又生动有趣的讲座。
李四龙教授首先从“宗教”这一词汇的传入与翻译切入。他提到,“宗教”作为具有现当代学术含义的词汇被从欧美传入亚洲之时,便已经受过西方科学主义的洗礼,其自身已带有让步于“科学”、贬义的含义。故由此而来的学术视角,亦是将宗教和宗教学作为社会和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来作为观察对象及应用研究方法。而这其中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立场,就是从宗教的文化功能来论述。宗教通过宗教行为传达宗教观念、形成宗教氛围从而得以从社会文化层面产生深远的文化影响。
李四龙教授由此结合其对佛教的多年研究,对中国的宗教现象、传统文化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和总结,并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性的概念和论述。
他首先对中国宗教现象以两个问题一个特征作为引入和论述框架。两个问题是中国宗教中“神是什么?”和中国宗教组织结构“松散还是系统?”;一个特征则是“人文为本,感应为体”。李四龙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对“中国宗教”的相关理解,即进一步深入论述为“三个领域”和“两个基础”,“三个领域”分别是:中国传统且非全是宗法性的宗教生活、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宗教、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两个基础”则是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自然主义世界观和以礼乐制度为代表的人文主义人生观,共同结合而成的思想倾向。
在这个过程中,李四龙教授分析了中国宗教中的神灵问题及人神关系,并将其概述为“文神关系”,即对“神灵”的理解,在士大夫及百姓阶层中是不一样的。百姓所信仰的神明,在士大夫看来是对其背后礼乐制度和价值观的宣扬。同时对宗教组织的松散或系统的问题,李四龙教授提出在分析中国宗教现象时,更应该注重地域性和宗法性的特征。其在最后也用相当部分的时间,介绍了其对中国宗教经验现象进行研究之后,认为“感应”行为是中国宗教了解和问题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和基本特征。由此,中国宗教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人文为本,感应为体”。
最后,李四龙教授就“人文主义理论提出的完善性”“自然与人文的界限”等问题与在场师生们进行了交流讨论。其精彩的讲座和回答得到了热烈掌声。
嘉宾介绍:李四龙,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中国佛教史、佛教哲学与中国宗教史,迄今出版《天台智者研究》《天台宗与佛教史研究》《欧美佛教学术史》《美国佛教》《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等专著,主编学术期刊《人文宗教研究》,编著《思想的历程》等十余部论集,译有《佛教征服中国》,发表学术论文《略论“中国宗教”的两个思想基础》等近百篇。
(供稿人:李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