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7日下午四点,东北大学哲学系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陈凡教授,受邀莅临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158学术报告厅,以“面向21世纪的技术哲学——技术哲学的转向与趋势”为题,为宗教所及其它川大好学求知的师生同学们作了一场细致生动的讲座。
陈凡教授的讲座大致分为技术哲学发展史简述、研究转向和21世纪的中国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哲学三部分。他首先讲到,西方的工业革命是技术哲学发展的一大推动力,因此带动了西方哲学从已然由自然本体论到自然认识论的发展进一步转变到了自然改造论。德国Ernst Kapp在1877年出版的《技术哲学纲要》及法国Alfred Espinas在1897年出版的《技术起源》则标志着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的生成。但是“技术哲学”是否有足够的理由和依据可以在哲学、科学技术领域都获得地位承认和价值意义却依然备受争议,甚至就技术与科学之间如何进行界限划定也常常引发讨论。1968年,美国的Skilimowski在《当代哲学概要上》发表了“技术哲学评论”,这是美国学术界第一次承认“技术与哲学”的主题,并把它列入哲学研究的范畴。20世纪80年代,美国成立了美国技术哲学学会(SPT),使得技术哲学研究走上了建制化的过程。而其每两年举办一次的欧美技术哲学学术年会也代表了技术哲学领域最为前沿的问题思考风向。
自1981年在德国巴特洪堡召开第一次会议以来,迄今已经召开20次。进入21世纪以来的九届会议主题及相关内容如下:
(2001)第12届SPT主题:“技术与自然”,主要针对自然与技术的相互关系、高技术伦理学、以皮特为代表的若干技术哲学思想、技术哲学基本理论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2003)第13届SPT主题:“技术与全球社会主要从技术政治学、技术伦理学、技术本体论、技术认识论、技术价值论等方面就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多层次的讨论
(2005)第14届SPT主题:“技术与设计”,主要讨论了技术设计的内涵与特征等本体论问题、设计风险和伦理学之间的关系、克隆技术等人类对自身的再设计、技术认识论问题以及技术设计中如何根据技术的和社会的因素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行设计等几个主要议题
(2007第15届SPT主题:“技术与全球化”,主要讨论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技术及其权力如何分配技术如何与社会发生相互作用、技术对社会价值、社会信念、社会伦理等具有何种影响、技术在全球化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等问题
(2009)第16届SPT主题:“NBIC会聚技术的哲学思考”,主要针对当前四个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纳米科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的协同和融合进行了技术哲学角度的思考,讨论了潜力巨大的技术领域的开发问题、扩展技术与改善人类生命质量的关系、新技术与经济、政策因素的联动作用等等:
(2011)第17届SPT主题:“技术与安全”,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为环境社会、军事以及信息网络等请多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同时技术自身的发展也使得这些各领域内的安全问题呈现出新的形式,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大会讨论了新兴技术的伦理学、军事技术与军事安全以及多种具体技术(如安全技术、监测技术、赛博技术等)的伦理与政策问题
(2013)第18届SPT主题:“信息时代的技术”,主要讨论了当代信息技术的伦理问题、大数据发展的社会问题、信息技术哲学的前景、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等问题
(2015)第19届SPT主题:“技术与创新”,创新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创新与科学、技术等相互关系的讨论中来,从哲学的视角探讨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协同创新问题讨论的议题有创新哲学与创新方法论、创新现象学、创新安全与风险、技术制度与社会创新、技术创新与设计、技术创新与经济学等
(2017)第20届SPT主题:“事物的语法”(Grammar of Things)”2017年6月14-17日在德国达姆施塔特理工大学召开。
陈凡教授就此指出,根据就近几次会议主题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技术哲学的关注领域也时刻紧跟着变化转向。从早期对技术的“消极”批判现在开始逐渐转向从更为“积极”的看待技术。学术界更注重技术与伦理、技术与全球化、技术与安全等这种科学技术的运用对人类现实生活的推动和促进。同时最近一次关注所谓“事物的语法”,更是在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新技术手段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技术哲学的对象由旧工业时代的实体技术转向了第三次技术革命后的非实体性技术。由此会影响到未来的新的技术规约和新的技术哲学范式。
最后,陈凡教授又就“新时代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技术哲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提出建构中国特色技术哲学有三条路径选择:第一要立足本土化,这是中国特色技术哲学的实践根基;第二要面向国际化,这是中国特色技术哲学的理论视域;第三要促进中国化,这是中国特色技术哲学的未来发展。立足本土化,就是将技术哲学研究的理论创新与我国“创新驱动”的建设实践相结合,促进我国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面向国际化就是要通过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展现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国际化视野,要有国际化的理论视域。而促进中国化则是要发展立足于中国实践情境的技术哲学,坚持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技术哲学,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技术哲学,聚焦于中国问题的技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