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7 日下午三点,中山大学哲学系冯达文教授在昨日讲座开展结束后,今日又接着在四川大学文科楼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158学术报告厅开展了以“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儒家变迁史略说”为题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继续由四川大学道教与文化研究所盖建民教授主持,更多的听众来到现场场聆听学习。
讲座伊始,冯教授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儒家思想的变迁过程。冯教授认为,儒家思想主要是归于类的演变,类又主要是由原事、原情、原人构成;在儒家流传到宋代时,以“理”为天,这是将社会公共建构(“理”关涉事物的联系、规则)赋予先验、绝对的意义,又以“情”属“人”且视“情”为可善可恶、有善有恶,乃视“情”为经验的、相对的;不过,孔子及其弟子不然,以“乐”与“情”为“天然”、“天和”、“天成”,此即以个体的情感生活,个体自我在实现与完成自我中产生的自足感为先验、绝对的。
讲座过程中,冯教授又讲述了类的演变。在时间的河流中,类演变为天、神的存在,也与理、道与之对应。他讲到作为儒家创始者的孔子,所心仪的、所教导于学生的,不是别的,而是春秋世的贵族性的文化教养、精神风貌。冯教授认为孔子一方面仍然固守自己的道义信仰,另一方面,面对社会历史的变迁,也取理性的态度,这也就是贵族教养。批评儒家“无道则隐”为逃避现实,这是不理解孔子所心仪的贵族教养;把孔子学说释为“革命”理论,则是把孔子认作为汉儒。在教授的讲解下,同学们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讲座临近尾声时,冯教授讲到了孔孟思想的根基与出发点在“世间日常情感”,“世间”即显示一种理性,“情感”则表达一种价值信仰,前面原情亦源于此。但在儒学脉络中,荀子—董仲舒—朱熹一系重“学”,其实就是重知识理性。在孔子这里,理性依持于信仰,理性所讲的秩序,乃出于人自己内心的认定,它是“为我的”。此即是“礼”。
最后,盖建民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冯教授和同学们合影留恋,此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嘉宾介绍:冯达文,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两所首任所长,全国中国哲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禅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宣部、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中国哲学史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2015年获评“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
摄影、撰稿人: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