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田海教授——巫女:概念与实践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9-09-24

2019年9月17日上午十点,德国汉堡大学著名汉学家田海教授受邀莅临我校,并在四川大学文科楼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158学术报告厅开展了以“巫女:概念与实践”为题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教授主持,众多师生到场聆听学习。

讲座开始,田海教授分享了自己做学术所用的方法,其中包括了看待问题的角度(视角)、研究对象的一些名词(概念与词汇)等,有助于同学们的学术研究。这次主题研究的视角是强调宗教文化的社会角色,田海教授说道:“我们研究宗教不仅仅是研究宗教,最主要的是研究宗教的社会性,与社会产生的联系。”宗教虽然是一种意识形态,并且作为文化在流传,但其中的现实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image.png

讲座中,田海教授通过对词汇的分析,让大家明白了“巫”的概念、含义以及作用;他说到,当人们患了重大疾病,并且在东西方医学都无法解决时,就会有不少人去寻找“巫”治疗。“巫”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带有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不同的地方称呼不同。“巫”作为人与鬼神之间的媒介,有的会控制自然世界、鬼神世界,来达到相应的目的。田海教授提到,中国宗教中的道士、法师、法士都是“巫”的表达形式,作为媒介帮助有需求的人们,顺便进行传教活动。由于“巫”没有统一的词汇,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说法。

image.png

在讲座进行到尾声时,田海教授介绍了常见的一些巫术形式,比如“替人”仪式(用物品代替人的一种方式)、打小人、塑像崇拜以及偏远地区流行的诅咒术等,还列举了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事件加以说明。最后,田海教授还以苗族的蛊术为例,进行词汇分析,提到蛊术就让人们心生恐惧,而事实上学者用的“蛊”的概念,不是实际上的“蛊”,苗族也不说“蛊”,而是一种术。对“巫”做词汇分析时,含义广大,又太繁琐,田海教授称:“我们需要新的词汇,用起来更为合适”。

演讲结束后,同学们踊跃地提出相关问题与田海教授讨论。盖建民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并希望田海教授下次再来所里进行精彩的演讲。最后田海教授与老师、同学们合影留恋,此次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image.png

嘉宾简介: Barend J.ter Haar(田海)1990年在莱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担任牛津大学第九任汉学讲席教授,牛津大学中国学院院长。现任德国汉堡大学中国学教授。他精通中文、日语,汉学根基深厚,对中国儒教及中国本土宗教信仰文化有很深的研究。其代表作《讲故事》为“国际佛教与中国宗教研究丛书”之一,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几种典型口头流传故事的流变,以及地方官员乃至朝廷的反应,反映了口头话语、地方记忆的强大能量,体现了口头文化的自主性及其在重新构建地方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田海教授的最新著作是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关公崇拜》。 

撰稿人、摄影:李欢

主讲人 讲座时间
讲座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