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方向线上讲座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0-10-17

——2020927

2020年9月27日晚上八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刘海涛教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陈斌教授应邀在我所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方向线上讲座中担任第一场主讲嘉宾,刘海涛教授讲座题为“中国田野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陈斌教授讲座题目为“期刊视角看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写作及投稿”。这次讲座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主持人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张泽洪教授。由于疫情影响,本次会议为云端腾讯会议,共有30余人参加。

首先由刘海涛教授开始他的讲座,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回答了“何为田野”的问题。就“田野”的定义问题,刘海涛教授提出在传统理解中田野是与此地相分离的异域地理文化空间,也是人类学家生产关于他者知识的工作场域,是他们从事学术生产的空间,但随着社会发展,此地与彼地、我者与他者杂糅而密不可分的现实情况对“田野”的传统理解提出了挑战。就中西“田野”认知差异问题,刘海涛教授指出在中国认知中,“野”被理解为民间的、在野的,而在西方认知中,“野”被理解为野蛮的、非文明的。就田野方法问题,刘海涛教授提出两个基本观点:其一,应以参与观察为主要手段,而辅以深入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其二,提高对文献的重视程度,强调田野工作与文献的结合。讲座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范式反思,刘海涛教授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的学术背景可追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开展的一系列民族调查、民族识别工作,尤其是费孝通先生对民族识别工作进行反思并揭示出中华民族构成的复杂性。刘海涛教授认为费孝通先生的学术工作启发我们应先对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田野范式进行反思,并以此成为我们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起点。讲座后,参会同学积极向刘海涛教授提问,提出诸如宗教仪式与民俗的关系、《民族研究》期刊投稿注意事项等问题,刘海涛教授也就同学们的提问作了精彩解答。

然后是陈斌教授开始他的讲座,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针对期刊论文的写作问题提出指导意见,主要回答了研究方向应如何选择、论文题目该如何确定两大问题。第二部分首先解答了何谓核心期刊的问题,然后介绍了目前国内主要的核心期刊目录,如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等,最后指出目前核心期刊呈现出的特点,并分析了核心期刊投稿困难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指出了一些投稿注意事项,如选择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研究目标期刊的栏目设置、格式要求、注释摘要、文章风格等。此外,陈斌教授还指出了一些投稿中常见的问题,如论文抄袭、一稿多投或多稿一投、个人信息不明、稿件修改不积极等。讲座后,张泽洪教授和参会同学就期刊筛选稿件标准的问题与陈斌教授作了进一步讨论。至此,我所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方向线上讲座第一场圆满落下帷幕。


嘉宾介绍:

刘海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发表有《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矛盾与困境》《论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诸对矛盾与“主客位”研究》《“三重叙事”的“主体民族志”微型实验——一个白族人宗教信仰的“裸呈”及其解读和反思》等学术论文。

陈斌,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发表有《石寨山文化时期滇池水域》《南诏国时期的盐与民族关系》《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库的构建与民族文化的保护》等学术论文。

主讲人 讲座时间
讲座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