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日晚上七点,在四川大学文科楼二楼阶梯教室,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应邀主讲我所40周年所庆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五讲,讲座题目为“中西文明中的不朽”。讲座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和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主办,四川大学基督教研究中心承办,主持人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林庆华教授,评议人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田海华教授。全校近二百名师生到场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吴飞教授就直奔主题,指出在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中,“不朽”都是一个极为核心的追求,肉身可朽,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但超越肉身可朽,就是追求不朽的动力所在。因而,不朽概念,就包含了很强的超越性与宗教性。
不朽概念在西方文明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西方著作中,柏拉图《斐多》篇,是最早认真讨论不朽问题的文本,其主要体现在即将赴死的苏格拉底, 要辩护他不愿逃走而主动去死的缘由。这说明在西方古典思想家看来,死亡是身体与灵魂的分离,身体虽然死了,灵魂却是不朽,并且,这属于哲学上的不朽。中世纪传统中对于“不朽”有进一步的阐发,吴飞教授结合经典,分别分析了保罗《哥林多前书》15:42-45、奥古斯丁《上帝之城》13:24章节中的“不朽”。就奥古斯丁的“不朽观”来说,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直观的不朽和荣耀的不朽。直观的不朽永远存在,灵魂永远存在,身体在末日也会永远存在;荣耀的不朽是指灵性使身体成为不朽,天堂中的人才是真正不朽的。往后的托马斯·阿奎纳、但丁大体延续了这一概念。通过这一讲解,使得在座师生对死亡和复活两个概念有了清晰的理解。
紧接着,吴飞教授为大家介绍了西方文明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对于“不朽”的理解,以康德《纯粹理性批判》507-508,B806-808章节最为典型,剖析指出康德论不朽一方面是中世纪精神性思想的继续存在,但在康德这里,不朽也变得复杂了,思想基础在于心物二元论。最后,吴飞教授对西方不朽观的实质进行了精炼的总结:精神与物质的永恒对立,精神性生命是真正的生命,也是生命真正存在的形态,而时间、空间的限制只对肉体有效,不朽则超越于时空之外。
讲座的第二部分是“中国文明思想中的不朽”。首先,吴飞教授以中国传统文明为着眼点,以《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条范宣子和叔孙豹论“三不朽”为例,指出在中国传统文明中,生命不会以直观的方式不朽,而是通过家族的延续、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真正的不朽。随后,吴飞教授分别详细介绍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具体内涵,指出三者都不是直观意义上的不朽,完全是比喻意义上的不朽。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宗教中,如道教的长生久视,可以看作一种不朽,但是身体生命的延续,而非灵魂的不朽;佛教以涅槃为目的,并不追求不朽,均不同于西方基督教模式中的“不朽”。
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吴飞教授进行了“中西不朽观的对比”。西方的不朽观,建立在精神对物质的超越,精神是永恒的,而中国文明思想没有严格的心物二元,心没有独立于身之外而作为独立存在者的意义,没有超越时空之外的永恒的观念,比喻意义上的“不朽”只是对于身体生命的进一步延续而已。而两种不朽观的背后,反映的则是中西文明对于心物关系的不同追求。
评议人田海华老师先是对吴飞教授的讲座内容进行了回应。田老师引述“宇宙很大,生命更大”,认为探索生死,追问不朽,不仅是哲学的存在论与本体论的问题,也是宗教的问题,宗教更是死亡的实践。接着,她回到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的希伯来圣经传统,重述了伊甸园的故事。她认为这个创世神话呈现了人是如何产生的?人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人为什么要死亡。它说明人可以追求知识,可以追求永生,但却永远得不到永生,是有限的,必死的,永生的是神,这是人神之间的根本区别。新约因受到希腊化的影响,对生死有不同的阐发。传统的宗教,无论是神义论,还是善恶报应论,都为人的不朽提供了终极的意义。
讲座尾声是提问环节,针对诸位同学或老师的“现代中国思想中对不朽空间的讨论”、“时间的单向性”、“‘灵魂性’一词的翻译”、“宗教和哲学对无限的法准的讨论”、以及“《以赛亚书》和《启示录》中的开始与终结”等问题,吴老师皆作出了详尽、专业的回答。讲座时间已至,林庆华老师再次感谢吴飞老师的讲座及与会人员的参与,整场讲座现场氛围浓烈,至此我所40周年所庆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五讲圆满结束。
嘉宾简介:
吴飞,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2005),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督教哲学、宗教人类学、经学、礼学、中西思想比较等。著有《麦芒上的圣言: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中的信仰和生活》(2001)、《自杀作为中国问题》(2007)、Suicide and Justice(Routledge,2009)、《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2009)、《尘世的惶恐与安慰》(2009)、《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奥古斯丁对西方古典文明的终结》(2013)、《人伦的“解体”:形质论传统中的家国焦虑》(2017)等书。译有《苏格拉底的申辩》、《上帝之城:驳异教徒》等,点校古籍张锡恭《丧服郑氏学》等。
摄影:石娜娜、王心仪
撰稿人:石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