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40周年所庆系列学术讲座第十六讲开讲:蔡元培“美育代宗教论”与圣经观刍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0-11-05

2020114日下午三点,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曹坚应邀主讲我所40周年所庆系列学术讲座第十六讲。本次讲座的题目为:“美育代宗教论”与圣经观刍议。讲座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和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主办,四川大学基督教研究中心承办,主持人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林庆华教授,评议人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田海华教授。该讲座在腾讯会议室与宗教所162会议室进行,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形式,参与和聆听讲座的有130多人。

1.jpg

曹坚老师首先对蔡元培“美育代宗教论”的研究背景及状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结合时代特点、蔡元培终极价值标准的融合特征、人文主义儒家传统等方面,对蔡元培思想背后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展开分析,考察了康德哲学、席勒美育思想、孔德社会进化论思想等西方哲学为蔡元培提供的思想基础。随后,曹老师分析了蔡元培对宗教终极价值标准的否定态度:蔡元培认为宗教具有保守和演绎的性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教在当代的唯一价值仅存于它可能带给信徒的美感,然而,宗教虽然有美学价值,但其美感并不纯粹,并不具备人格气质塑造和道德建构的作用,所以,宗教终将为美育代替。曹老师也就蔡元培对圣经的态度,提供了独到的理解,他指出,蔡元培采用了伦理和科学的视角理解圣经,对圣经的哲学思考是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并把圣经置于进化论假说的框架内。

2.jpg

针对蔡元培对宗教的批判及其局限性,曹老师进行了理论反思。首先,曹老师对蔡论的宗教认识进行了反思,他认为蔡元培的人文主义愿景脱离了社会实际,而他的革新也脱离了宗教的本质,没有充分认识到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夸大了科学在取代宗教方面的价值作用,而几乎全部否认了宗教存在的价值作用。其次,曹老师对蔡论的美育认识进行了反思,蔡元培片面夸大了美育的情感慰藉功能、美育的“无杂念”“超功利”价值。再次,曹老师从逻辑论证上对蔡元培的宗教观与圣经观进行了省察。最后,曹老师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指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和谐的。

评议人田海华老师指出,要理解蔡元培的宗教观,必须要回到当时历史时代的大背景中去考察。田老师着重回顾了蔡元培“美育代宗教”的观点,认为若将宗教的功能化约为情操美育功能,否认宗教的道德建构功能,以及其他功能,就不能客观认识宗教。她指出儒家思想对蔡元培的深远影响,以及蔡元培对康德理论的取舍。田老师还提出了一个极具讨论价值的观点,即:蔡元培强调美育的纯粹性、神圣性,力图去宗教化,但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另一种形式的宗教化。同时,田老师认为蔡元培没有把宗教看成是人类根本的文化现象,忽视了宗教在建构人的意义世界、塑造人格上的作用。田老师提到创建复旦大学与辅仁大学的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将之与蔡元培进行比较,说明宗教学对人文教育的意义。

线上线下的听众围绕“蔡元培的宗教观”、“近现代宗教研究客观性问题”、“宗教美育化与儒家之关系”、“中国人的精神归宿”、“美育代宗教的‘代’字之理解”、“宗教感和美感的本质区别”、“美育代宗教和宗教美育化”等问题展开了积极提问,曹老师逐一回应。最后,评议人林庆华老师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人需要美育,也需要宗教。至此,我所40周年所庆系列学术讲座第十六讲也顺利落下帷幕。

嘉宾简介:

曹坚,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哲学博士(2009),Albright考古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道风》和《圣经文学研究》编委。研究领域:希伯来圣经诠释与犹太思想、与近现代中国智识界。专著Chinese Biblical Anthropology (Eugene, 2019),在中外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在研主持教育部规划和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各一项。

摄影、撰稿人:王心仪

3.png

主讲人 讲座时间
讲座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