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40周年所庆系列学术讲座第三十六讲开讲:山东潍县集中营与吉尔基的神学思考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1-01-05

1.jpg

2020年12月29日晚上七点,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刘家峰教授应邀主讲我所40周年所庆系列学术讲座第三十六讲,讲座的题目为:山东潍县集中营与吉尔基的神学思考讲座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和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主办,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华西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张丽萍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四川大学哲学系黄路苹副教授担任评议人。

1.jpg

本次讲座在腾讯会议举行,与会听众110余人在线参与。张丽萍教授介绍了刘家峰教授在中国教会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等多领域卓有建树,成果丰硕。评议人黄路苹副教授的研究方向是西方宗教哲学、基督教伦理学等,已翻译出版吉尔基的著作。今天刘家峰教授邀请有相同研究方向却素未谋面的黄路苹副教授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实乃一段学术佳话。

      

1.jpg

讲座开始,刘家峰教授首先介绍了吉尔基的生平和学术贡献。吉尔基(1919-2004)出生于基督教中产家庭,1940哈佛大学毕业后到燕京大学教英文,1943年3月到1945年8月,他和燕大其他外籍教师一起被关押在日军在山东潍县设立的集中营。脱身回国后吉尔基成长为研究尼布尔和田立克的专家,主要研究领域是宗教与科学、宗教之间的对话。他著作等身,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神学家之一。1966年出版的《山东集中营》是吉尔基销量最大的一本著作。

刘家峰教授的讲座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潍县集中营经历与记忆在吉尔基的个人生命史有何意义?刘家峰教授通过历史图片介绍了1943年3月由乐道院改造成的潍县乐道院集中营。当时关押盟国侨民2000人,营内各种资源都极为紧张。作为住宿管理委员,吉尔基见证了营友们为住宿空间、食品、红十字会包裹分配发生的激烈冲突,领教了大佬们争权夺利的圆滑手段。他在集中营所观察到的人类行为、动机与他过去对中产阶级的认知大相径庭。吉尔基返美后,发现美国人在面对美国是否应救济别国时的反应与集中营的情况并无区别,他由此意识到现实生活与集中营的联系,即无论是在富裕的美国,还是资源匮乏的集中营内,人类的问题本质都是同样的道德问题。第二,《山东集中营》如何体现吉尔基的神学思考?吉尔基在学术研究中,不断重访集中营的记忆,把集中营看成人性的“实验室”,从道德和神学的维度,提炼出“人类的精神中心”概念,讨论了原罪、信仰的含义等问题,形成了自己的集中营叙事。《山东集中营》一书就是这一神学思考的结果。第三,吉尔基的思想脉络。1940年之前吉尔基是理性的理想主义者和人本主义者,欧洲战场给吉尔基带来困惑和焦灼,他思考和平和正义的“不可调和”,道德如何发挥作用。1940年春吉尔基与尼布尔相遇,尼布尔的著作《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向吉尔基展示一个受难的世界,一个超越的上帝。在北平时期吉尔基成为彻底的尼布尔主义者,最终他成为尼布尔最忠实的衣钵传承者。讲座最后,刘家峰教授指出《山东集中营》一书对当时神学、论理学、政治学研究方面影响重大,他认为吉尔基是一位被汉语宗教学界忽略的著名神学家。刘家峰教授以承载人间大爱的“山川再遇,江湖再见”的武汉抗疫图片,指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在举国抗疫的当下,吉尔基神学思想启发人们对人性、道德、宗教进一步的思考。

在评议环节,评议人黄路苹副教授从史学意义与神学意义两方面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精彩的评述。黄路苹副教授指出《山东集中营》是吉尔基对自身经历的记录和神学的反思,创作背景有两个坐标:尼布尔与蒂利希。该书的出版与上世纪六十年代吉尔基的思想从新正统主义神学发生转变有关,是对上帝已死神学的回应。吉尔基认为山东集中营讲述的是世俗经验,而非宗教故事,需要用终极维度来理解世俗经验。黄路苹副教授还回复了与会学者提出的“吉尔基对新正统主义的反思”。在提问环节,在线听众积极互动,提出“潍县集中营是否具有国际关系合法性”、“在集中营的特殊环境中基督徒也不可避免走向自私”、“奥运冠军李爱锐在集中营”、“在集中营生活过的孩子日后的回忆”等问题,刘家峰教授逐一解答。最后,主持人张丽萍教授总结陈词,并再次向刘家峰教授、黄路苹副教授和听众朋友们表示感谢。至此,我所40周年所庆系列学术讲座第三十六讲圆满结束。

嘉宾简介:

刘家峰,山东大学考古学学士、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2000-2014),富布莱特耶鲁大学访问学者(2012-2013),现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兼副院长、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是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基督教与中国社会、中西文化交流史。著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基督教大学》(合著,2003)、《福音与犁:在华农业传教之研究》(2006)、《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2008)等,主编《离异与融会:中国基督徒与本色教会的兴起》(2005)、《中国基督教区域史研究》(合编,2008)、《本土经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相遇与对话》(合编,2017)等。

撰稿人:魏璟芸

主讲人 讲座时间
讲座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