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下午三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宗教研究所周广荣研究员应邀主讲我所40周年所庆系列学术讲座第三十七讲,讲座的题目为:尼耶舍:走向“梵我合一”的方便法门。讲座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和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主办,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承办,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朱展炎副研究员担任讲座主持人,哈磊教授担任评议人。
本次讲座在腾讯会议举行,与会学者听众110余人在线交流。朱展炎副研究员感谢师友们在岁末最后一天如约参与我所本年度最后一场线上讲座,并简要介绍周广荣研究员的学术经历。
讲座开始,周广荣研究员首先对尼耶舍进行释义,指出尼耶舍是印度古代宗教科仪中,以调息冥想的方式把代表本诸神的梵语声字布列于身体的各个部分,使众神及其神格属性皆备于行者之身,达到“神我合一”的境界或目的,从而获得增益息灾、降伏呼召、祛病强身的种种神通、伎艺与功效。这种活动通常是在宗教仪式起始阶段,净身之后举行。
讲座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遁世与弃绝:奥义书与史传时代的尼耶舍。周广荣研究员讲解了《出世奥义书》、《梵转往世书》、《薄伽梵歌》记录印度古代宗教徒尼耶舍的运用,早期的尼耶舍行法表现为对肉身的弃绝。
第二,印度教怛特罗经典中的尼耶舍。周广荣研究员讲解了始于印度教往世书时代、成于怛特罗时代的尼耶舍法,阐释尼耶舍的功能。周广荣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尼耶舍行法的命名与分类,指出尼耶舍事仪是由多种尼耶舍法组成,以作部尼耶舍为始,以遍满尼耶舍为终,具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与次第。这种修行法门在印度教湿婆派、毗湿奴派、性力派与怛特罗佛教的根本经典中都有翔实的记述与广泛应用,是6-13世纪南亚次大陆各大教派的重要法事活动。周广荣研究员用图表和图片的方式着重介绍了字母尼耶舍,以怛特罗佛教经典中《大日经》和无上瑜伽密法来具体讲解尼耶舍法门。
第三,尼耶舍的思想基础。周广荣研究员指出奥义书的核心内容是探讨世界的终极原因和人的本质,由此形成梵和我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梵是宇宙的自我本原或本质,修习者用拟人化和“遮诠”两种方式认识梵。我既指宇宙自我,也指人的个体自我即人的本质或灵魂。梵是宇宙的本原,也是人的个体自我的本原。梵与我、人与我,以及梵与人,这三重关系构成了宇宙人生与世间,尼耶舍行法“梵我合一”观念由此产生。“梵我合一论”是奥义书时代的婆罗门仙人对作为世界最高原理的限定与形象化表述,也是对个体生命本质的概括与抽象化。周广荣研究员从尼耶舍事仪的形态与类型分析指出,吠陀时代的“梵我合一”思想、六派哲学时代的“声常住论”,以及南印度经典湿婆派悉陀医学的“肉身观”,构成了尼耶舍法门的思想基础。
最后周广荣研究员总结尼耶舍的历史演变,是以恒常入无常的方便法门,使生命个我得以彰显,现实人生得以张扬。
在评议环节,评议人哈磊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精炼的总结,并指出周广荣研究员从印度古代文化传统中的字母安神义领悟唐代义净所著佛教典籍《南海寄归内法传》的“字母安神”,看似偶得,实乃久久为功。在提问环节,在线听众积极互动,提出“由弃绝到长养与佛教空的思想是否矛盾”、“禅定在怛特罗的地位”、“尼耶舍的治疗作用”、“尼耶舍与声闻乘的联系”、“对比尼耶舍行法与道教的修行法门”等问题,周广荣研究员一一解答。最后,主持人朱展炎副研究员再次向周广荣研究员和与会嘉宾表示感谢,并致以新年问候,期待新年再相聚。至此,我所40周年所庆系列学术讲座第三十七讲圆满结束。
嘉宾简介:
周广荣,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语文学与后期印度佛教史,著有《梵语悉昙章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印度佛教卷》(公元7世纪以后),合译《佛教阐释学》《佛教伦理学》,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至印度尼赫鲁大学梵文研究中心、日本名古屋色目寺、尼泊尔梵文佛经写本研究中心、美国华盛顿大学亚洲语文系犍陀罗语写本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访学。
撰稿人:魏璟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