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40周年所庆系列学术讲座第三十九讲开讲:太初有字:书法与乐教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1-01-12

2021年1月11日晚19:00,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宗教与普世伦理中心主任杨煦生教授应邀主讲我所40周年所庆系列学术讲座第39讲。本讲的主题为《太初有字:书法与乐教》。讲座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和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主办,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中国宗教与审美研究中心”承办。主持人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李裴教授,与谈人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徐新建教授。此次讲座为线上讲座,共230余人聆听了报告。

讲座伊始,主持人李裴教授向听众简要介绍了宗教所本学期压轴讲座“太初有字”的主讲嘉宾和讲座内容,并有请主讲人杨煦生教授和与谈人徐新建教授共谈书法与乐教。

image.png

本场讲座的主要内容为杨煦生教授有关书法与乐教问题的阶段性思考成果。在内容提要中,杨教授首先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说法进行了追问与深究,引出了对距今3000年的西周文明的探索,并指出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是周初奠基的礼乐文明。杨教授进一步提及,他之所以将书法与乐教相联结,这与“教化”概念有关。杨教授对“教化”和“自我教化”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指出二者构成了作为文化哲学和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传统“成人之学”外在和内在的两个基本层面。杨教授旨在从书法与乐教之关系入手,透视“成人之学”的审美维度和宗教维度,透视“礼教”、“乐教”的失落史和建立内外教化、以期人终于能够成人的奋斗史。

在第一部分中,杨教授对本次讲座的题目“太初有字”的由来进行了解释,并通过比较和反思中西文化传统,开启对中华文明中两个重大文化事件的探讨,即伏羲画卦与仓颉造字。伏羲、仓颉是象征符号人物,象征巫教时代理性化的文明成果。杨教授认为,正是这种使用线条的象征行为演化出了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杨教授通过展示贾湖遗址、仰韶文化、马家窑、杨家湾、良渚文化、二里头文化和商代卜骨的符号图像,回顾了中国传统中符号的进展历程。  

接着,杨教授从人类学角度对“文化端点的标志”和“理性化”进行了分析:系统的象征符号的成熟,是文化端点的根本性标志;理性化是一个持续和永续的过程,是人试图成人的进程,理性化的第一个表征就是符号化。杨教授由此延申出对模态学问题的讨论,并对象征符号中心主义问题展开了思考。杨教授对比展示了西周金文的图像,指出“文身”与“文心”的转化,由此可见中国文明在商周时期跨出了关键的一步。

杨教授在简要提及了巫史问题与理性化的中国模式、巫史问题与中国宗教性两个问题之后,再次回到对礼乐问题的集中探讨中去。礼、乐都是远古巫教的理性化形式和规范化形式,杨教授分析了甲骨、金文形态的“礼”“乐”二字,并深入到礼教与乐教之中,考察了二者的巫教根源和二者在历史上的失落。

随后,杨教授对“书法作为乐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杨教授介绍了六艺的结构,分析了在汉代大量衍生的汉字和汉语的独特命运,考察了中国宗教特质的决定因素,认为在这样的文化体系中,唯有汉字、汉语可以成为日常的精神修炼,而书法实际上承担了乐教的部分功能。杨教授引用了书法家或书法理论家蔡邕、卫夫人、苏轼的文段节选,展示了书法从纯精神审美到身体审美追求的转化。此外,杨教授还展示了数十张自西周至唐代的部分书法作品图像,逐一加以细致的分析与考究,突出了书法的两条基本线索,即作为乐教的规范性力量和天机自发的生命力量。

讲座接近尾声,杨教授提供了几条有待展开的思路。首先,对“美育代宗教”这一奇特事实的解读尚待展开;其次,书法是否还可能继续成为乐教传统的隐秘的担纲者?再次,面对人工智能的技术时代,书法是否还可能承担重建肉身性和精神性的整全性的生命图景的使命?最后,杨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几幅书法作品,并以最后一幅书法“乐、宁、康”作为对大家的新年祝愿。

在与谈环节中,徐新建教授将杨教授的演讲分为三个部分,徐教授从最后一部分的个人化作品展示,到第二部分具体写字的技术性分析,回溯到了他所认为最为精彩的第一部分内容。徐教授指出其印象最深的内容为“三千年”这一具有文明标志意义的时间节点,杨教授通过字和书法背后的文化意义来重新诠释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的问题。徐教授认为杨教授借书法去解答一个更深刻的文化或人类学问题,予人启发。徐教授还对杨教授提出的象形的“文身”与抽象的“文心”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徐教授对“书是否具有动态的、地域的、时代的结构可能”、“是否存在阶段性的结构来重新多元地认识书法”、“乐教的书法性是否为世俗的巫教的对话”、“世俗化的文字系统与理性化的语言谱系”、“在世界体系中如何重新认识西周以来的文化遗产”等问题进行了发问。

杨煦生教授对徐新建教授的提问及听众的线上提问如“关于巫的理性化论证”等问题作出了详尽的回应。最后,主持人李裴教授再次向杨煦生教授、徐新建教授和与会师友表示了由衷的感谢。至此,我所40周年所庆系列学术讲座第39讲圆满落下帷幕。

主讲人简介:

杨煦生:哲学学者、书法家、评论家。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宗教与普世伦理中心主任。德国世界伦理基金会项目主任。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伦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哲学、中国宗教精神史、美学、德语汉学。主要著作:Immanente Transzendenz:Eine Untersuchung der Transzendenzerfahrung in der Antiken Chinesischen Religiosität  (《内在超越:中国古代宗教性中的超越经验研究》,Tübingen2004)、《逃向世界》(北京,2009)、《精神的维度》(北京,2019)等,主要译著:《世界宗教寻踪》(北京,2007,主译)《世界伦理手册》(北京,2007,主编)等。

撰稿人:王心仪



image.pngimage.png

主讲人 讲座时间
讲座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