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王皓月:灵宝经的神格及其功能性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1-07-16

2021年7月10日晚上七点半,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文化》副编审王皓月应邀主讲学术讲座:《灵宝经的神格及其功能性》。此次讲座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和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主办,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道教断代史研究中心”承办。主持人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朱展炎副研究员,评议人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张崇富教授。此次讲座为线上讲座,共一百三十余位师友聆听了报告。

image.png

讲座伊始,主持人朱展炎老师向与会听众介绍了王皓月博士的学术简历与研究方向后,王皓月博士便正式进入报告主题。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灵宝经神格的研究回顾。王皓月博士详细总结了元始天尊、葛仙公、太极真人、张天师、天真皇人、阿丘曾、太上道君、太上虚皇这几个重要神格的研究方面和研究史,指出这些神格的由来、地位的高下以及相互关系等问题已经基本解明,但研究者对灵宝经神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个神格上,在神格的整体研究上有待发展。

第二部分,灵宝经神格功能性研究的可能性。王皓月博士旨在从功能性入手,揭示灵宝经是如何建构自己的神格体系、神格是如何发挥功能等问题。王博士认为,灵宝经最基本的内容情节为授经和传教,叙事中出现的人物是授经事件的重要角色。就灵宝经授经、宣教的叙事而言,灵宝经中的神格可以被视为功能性人物,是由情节产生的,其作用在于功能性。

第三部分,灵宝经叙事的六种人物功能类型。在参考叙事学功能性人物分类的基础上,王皓月博士将灵宝经的叙事人物分为六类:传经者、受经者、陪同者、辅助者、朝觐者、巡视者。王博士还提出,灵宝经的叙事结构为镶嵌式结构,具有不同的叙事层次。因此,在讨论某部经典的功能性人物之时,也要有意识地结合叙事层次,才能避免混淆。

第四部分,灵宝经所见功能性人物举例。王皓月博士在这一部分引证了大量灵宝经具体内容进行功能性人物举例。

首先是传经者、受经者。王博士考察了元始天尊在第一层叙事之中担任传经者角色的情况,认为所举例经典中的传经者和受经者都是元始天尊和太上道君,是元始系灵宝经的基本经典传授人物关系。王博士还指出经典中受经者为其他神格的情况,如上智童子、轮天童子、左玄真人、右玄真人等人物功能皆是作为受经者而被创造,深究其由来并无特别的意义。其次是陪同者、辅助者。在元始系灵宝经中元始天尊传授经典之时,存在与主受经者一同接受经典传授的陪同者人物,见证传授经典的过程。还有充当协助者角色的人物,如十方飞天神人,协助传经者传授经教,推动情节发展。再次是朝觐者、巡视者。此类人物负责朝觐天宫和巡视人间善恶功过。最后是灵宝科仪的四类人物。王博士依据经典进行详细的分类与归纳,认为灵宝科仪出现的大量神格可以分为四类:上启对象、皈依对象、请神对象、出神对象,并总结了灵宝科仪功能人物设置方面的六条规则。

第五部分,余论。王皓月博士回顾并总结了灵宝经中的功能性人物,认为这些人物除了承载功能之外,几乎没有被描写刻画。对于功能性人物而言,只需发挥推动情节的作用即可,无需成为充满真实感的人物。此外,王博士提及了灵宝经中对存思神格详细描写的特殊情况,并揭示出灵宝经中人物成道等故事的存在目的在于劝说人们诚心奉道。王皓月博士总结道,功能性人物的视角,对于分类理解灵宝经大量的神格有着重要作用,也为理解其他道教经典神格提供了重要启发。

在评议环节中,评议人张崇富教授对王皓月博士的报告进行了简要点评,对王博士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王博士用叙事学结构主义观点讨论道经令人耳目一新。在提问环节中,听众就“五篇真文是否失传、后世是否有类似文献”“元始天尊与元始天王是否为同一个神灵”“日本学术界道教方面的著作推荐”等问题进行提问,王皓月博士均予以详细回应。

讲座尾声,主持人朱展炎副研究员再次对王皓月博士的精彩报告和听众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至此,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嘉宾简介:

王皓月,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文化》副编审,研究方向为六朝道教史及经典。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宗教学研究》《东方宗教》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析经求真:陆修静与灵宝经关系新探》(获第八届胡绳青年学术奖),以及《中国的道教》《六朝佛教思想研究》《唐代的道教与天师道》《新范式道教史的构建》等四部译著。

撰稿人:王心仪


image.png

主讲人 讲座时间
讲座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