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北京外国语大学宁强教授莅临我所讲座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2-04-18

2022年4月14日晚上八点,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宁强应邀主讲学术讲座:《飞翔太空与往生净土:中国早期佛教石窟的复合功能探讨》。此次讲座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中国宗教与审美研究中心”承办,本所李翎教授担任本次讲座主持人和评议人。本次讲座首次采用腾讯会议加哔哩哔哩视频直播,与会学者、听众四百余人在线聆听交流。

 

图片1.jpg

讲座正式开讲前,主持人李翎教授向听友们热情地介绍了宁强教授是一位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还是著名的画家,并简要地介绍了他的学术经历和成就,并对宁强教授受邀开讲表示感谢。

 

图片2.jpg

讲座开始,宁强教授首先介绍了讲座题目的缘起,他以石窟空间设计为视角,从三方面展开探讨中国早期佛教艺术与仪式中反映的不同社会阶层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风尚,以及不同地区宗教实践的差异性。

 

图片3.jpg

第一部分,中国最早的佛教石窟流行样式。宁强教授以生动翔实的图例,介绍了中国禅窟多元化设计的三种模式。以新疆喀什三仙洞、山西大同鹿野苑为代表的三仙洞模式,石窟空间设计为多窟横排组合,前有窟外共享空间,窟内窟外分开成“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禅定时各进各窟,讨论时聚会共勉,共同精进;以阿克苏克孜尔第118窟、吐鲁番吐峪沟第20窟为代表的克孜尔模式,石窟空间设计为一个统一的大空间,一个禅定修行者独享这个空间,或者数个禅定修行者分坐左右两侧共享此空间;以莫高窟第268窟和第285窟,吐峪沟第42窟为代表的莫高窟模式,石窟空间设计以共享窟内大空间,左右两壁上开凿小禅室为设计特点。宁强教授指出,在不同的地方,禅窟空间设计和使用各有一些地方特色,这三种不同模式值得研究者注意。

第二部分,禅定修行的中国方式。宁强教授运用四川乐山柿子湾东汉崖墓的图片,从空间构造与功能设计的角度分析它不是传统的汉墓,是被当作佛教空间来对待的,是中国人改造佛教石窟的经典案例,以此阐述了禅定修行仪式与建筑空间的关系,论证当时修行禅定的目标是往生极乐世界,提出“禅定墓”的概念。宁强教授通过东汉时期的九百洞岩穴墓与南北朝至唐时期白马岩穴墓的禅窟形制,推测当时在乐山一带流行着比较大规模的佛教禅定修行社团。宁强教授通过解读莫高窟“禅定窟”的空间构造和功能设计,指出区别于中亚腹地及靠近南亚的原始佛教地区以获得精神自由、有飞翔的神通为禅修的目的,中国式禅修的目的是往生极乐世界。

第三部分,供养人与修行者的不同愿望。宁强教授通过讲解分析敦煌莫高窟第268窟、克孜尔石窟第118窟的壁画,说明禅窟的功能为供养人提供精神去向安乐之地,对僧人不仅是灵魂安乐之地、还可获得自由飞翔的神通。宁强教授认为早期石窟的功能多样复杂,对不同的供养人,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的观者,它可以展现不同的功能。由此可见,中国早期佛教石窟的设计是动态的变化的空间,具有复合功能。

在评议环节中,李翎教授盛赞宁强教授讲座精彩有趣,认为宁强教授对石窟功能动态性的思考和对“禅定墓”的概念的提出都极具启发性。在提问环节,在线听众积极互动,提出“敦煌是否有不净观的禅修实践”“莫高窟第268窟主尊像与西方净土的整体风格的匹配”“吐峪沟石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受汉地传统影响的具体出处”“四川乐山柿子湾崖墓是否可以作为‘禅定墓’‘禅定窟’往生净土与汉代丧葬观念中的引魂升天这两种观念交流的代表”等问题,宁强教授都都给予详细的解答。最后,主持人李翎教授总结陈词,并再次对宁强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至此,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嘉宾简介:

宁强,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著名画家。哈佛大学艺术学博士,北京市“海聚工程”特聘专家。曾经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圣地亚哥大学、密西根大学、康尼迪格学院。回国后,受聘兰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敦煌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历史学院任教授博导多年。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撰稿:魏璟芸

摄影:王心仪、魏璟芸

图片4.jpg



主讲人 讲座时间
讲座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