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讲座纪要:夏维明《中国牛戒的起源》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2-05-24

撰稿:高婧然

2022年519北京时间20:00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夏维明教授应邀主讲:《中国牛戒的起源》。此次讲座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中国宗教与审美研究中心”承办,为“佛教与视觉文化”系列之三。主持人与评议人均为本所李翎教授。

讲座伊始,主持人李翎教授向听众介绍了夏维明教授的学术经历及研究方向后,夏维明教授便开始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观点。

image.png 

 

讲座伊始,夏维明教授指出两点:在中国,牛戒于宋代至民国时期一直很流行。明清时期,牛戒传播广泛,至20世纪初甚至是现在,很多中国人不吃牛肉,因为他们认为吃牛是罪过,吃牛的人是犯罪的人,会在地狱被处罚。还有一个说法,如果人吃牛,在下一辈,他会变成牛被别人吃。在印度,印度教中的神牛观念很普遍,他们认为牛是神圣的,所以印度人禁止杀牛或吃牛。印度领导人甘地也大力倡导对牛的保护,他认为只要印度教徒保护牛,印度教就会一直存在。

 

image.png 

五代时期绘画,表现因触犯牛戒而受到惩罚。

 

image.png 

台湾地区民间宗教画表现因杀青牛(水牛)死后受到惩罚

image.png 

20世纪印度绘画  在印度教中,牛是神圣的,禁止杀牛或吃牛

 

 

本次讲座,夏维明教授主要向与会者介绍中国的牛戒与印度的牛戒的关系,证明佛教把印度的神牛观念传播到中国,这种观念不是明清才有的,它可以追溯到唐代,中国的神牛观念(包括牛戒)是来自古印度佛教的影响。讲座内容共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明清时期中国的神牛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吃牛肉禁忌)。

明清时期,很多农民都拜牛王,牛王是保护牛的神灵。当时牛瘟肆虐全球,传染迅猛,所以人们建造了很多牛王庙,以祈求对耕牛的保护。除此之外,对牛的保护不仅是祈求它不生病,还有防止受到自己主人的杀害,牛王是负责牛戒的人,处罚杀牛、吃牛的人。保护牛不生病、不被自己的主人吃掉。

image.png 

男性牛王像,山西省怀仁县石井村的壁画,Hannibal Taubes拍摄。

 

关于牛王信仰有很多抄本。清代抄本将牛王叫做“逝多林中大力牛王菩萨”(the Great-Strength Ox King Bodhisattva of the Jetavana Garden),“逝多林”梵文为“Jetavana Garden”,原为释迦牟尼佛讲法的地方,所以牛王崇拜与佛教,且与释迦牟尼佛有密切的关系。从抄本中可知,牛是神,是菩萨的化身,因为帮助百姓下地耕作,所以不可杀牛、吃牛。

image.png image.png

北方地区的牛王多为男性形象,而在南方地区,如四川成都,牛王多为女性形象。

第二部分,将明清时期神牛观念追溯到唐代佛教的著作和艺术作品中。

夏维明教授认为以往认为明清时期的牛戒,事实上可以追溯到唐代佛教徒的著作和艺术作品。在禅宗里,耕牛是佛性的象征,相关公案中有诸多例证。例如,长庆问曰:“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百丈怀海曰:“大似骑牛觅牛。”这里的牛,代表佛性。

由宋代开始,《牧牛图》很流行,牛是佛性的象征,牧牛时人与牛逐渐整合的关系表示修行的次第。

image.png

牧牛图

 

五代时期还有文本作品可见神牛观念与牛戒的关系。陶谷的《清異禄》认为“牛是黄毛菩萨”,这里的牛指的是黄牛。

image.png 

 

还有发现于敦煌五代时期的抄本,记录牛为大力菩萨。所以早在宋代以前,牛是大力菩萨的说法就已经在中国以佛教的方式流行。

image.png 

第三部分,将唐代中国神牛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牛肉禁忌)追溯到古代印度佛教。

以此证明是佛教把印度的神牛观念传播到中国。一些学者认为因为佛教禁止食肉(禁食所有动物的肉),所以,佛教并非只看重牛,因此牛戒不是从佛教而来。而夏维明教授要证明的是佛教把牛推崇为神圣的动物,中国的牛戒来自佛教。经夏教授研究发现,佛教从其周边的印度文化中汲取了牛神圣性,并将其传播到中国。

因为牛是神,所以牛粪也是神圣性的,可用在宗教仪式,且现在的印度人也会在宗教仪式中广泛使用牛粪。

 

 

image.png 

印度宗教仪式中对牛粪的使用

 

唐代的僧人已知印度人使用牛粪净化,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在印度)地涂牛粪为净。”一行的《大毘盧遮那成佛经疏》中记载:“西方聚落牧牛共在一处…牛屎尿遍地重积,梵俗亦为净。”新罗僧人道伦在《瑜伽谕记》中也写道:“外道计劫初时众生所食自然。至劫减时地味减。众生饿饥。诸天怜哀。化作牛身。与众生耕。众生得活。天恩既重。为妄语无罪。今西方以牛屎尿为净。以是天故。”在佛教经典中,至少有八百次提到牛粪,且都与神牛观念有关系。

 

image.png 

进一步,夏维明教授认为骑牛观音与印度神有直接关系,佛教将许多骑牛的神灵从印度引入中国。如佛教中的阎罗王,最初在印度是骑牛出现的。印度教中重要的神之一——湿婆大自在也是骑牛的,中国的雕塑和壁画中可见,表现湿婆骑牛。大足石窟中有五代时期的骑牛湿婆,骑牛观念最早的表现正是在五代时期大足石窟,有学者认为这就是骑牛观音,也有学者认为这是骑牛观音的祖先——“解冤结菩萨”,但无论如何,它与大足石窟中的骑牛湿婆出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所以夏维明教授认为印度骑牛的神与中国骑牛的神有直接关联。

 

image.png 

十九世纪印度绘画表现的骑牛阎罗王

 

image.png 

敦煌藏经洞出的牛王形象(晚唐或五代)

 

image.png 

和阗出大自在(Maheśvara)(Moxishouluo摩酰首罗)(śiva湿婆)板画

 

image.png 

湿婆(śiva)骑的牛难迪(Nandi

 

image.png 

五代时期大足石窟的骑牛湿婆,Thomas Suchan拍摄。

 

image.png 

骑牛观音最早的表现是在五代时期大足石窟(通过榜题可知其叫“解冤结菩萨”)

 

另外,牛王的名字原来是释迦牟尼佛的称号,梵文为narārabha,翻译成中文是牛王。在古代印度,公牛象征着男子气概。保护牛的牛王原来是佛藏经里的佛陀,这也正是称它为“逝多林中大力牛王菩萨”的原因。

道世写的《法苑珠林》中记载:“西国土俗以牛能耕地出万物,故以牛粪为净,梵王帝释及牛并立神庙以祠之,佛随俗情故同为净。”由此可见唐代僧人认为牛神圣性是佛教从其周边的印度文化汲取的。

 

最后,夏维明教授给出结论:中国牛神圣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牛肉禁忌)与印度牛神圣性有关联。佛教,从印度文化中汲取了牛神圣性观念,并将其传播到中国。中国的牛肉禁忌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佛教,至少早至唐代。

 

评议环节,李翎教授首先感谢了夏维明教授用中文带来的精彩讲座,并认为夏教授的研究线索非常清晰。目前相关研究中,关于牛戒的明清时期的材料居多,但夏教授追溯至唐代,继而由唐代追溯至印度,带给大家非常珍贵且明晰研究的分享。

image.png 

李翎教授发言

在提问环节,有听众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提供了一些文本资料,认为牛王崇拜的来源非常复杂,除印度之外是否也该考虑其他地区的来源?夏维明教授首先感谢了这位听众提出的意见与提供的文本资料,并指出虽然法国学者高万桑(Vincent Goossaert)之前有提到过明清牛戒与中国传统的关系,牛王崇拜的确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神牛观念的源头是印度,且是印度的佛教,这也是他再一次讨论这个问题的目的。

还有听众指出,如何解释佛教徒并不戒牛肉,而道教徒主要戒牛肉?印度教的牛戒传统如何影响道教?夏维明教授首先指正,佛教徒是戒牛肉的。印度文化与印度教对中国的影响很深,如哪吒本来是印度的神,后来经民间传入中国,他也成为道教的神。不仅此例,很多例证能够说明后来中国道教的一些神、行为来源于印度,所以印度教也对中国的道教产生了影响,两者也是彼此影响很深的关系。

侯冲教授在听完讲座后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他肯定了夏维明教授的观点,并提出从明清时期的牛王信仰与牛王崇拜所展现的相关材料来看,大部分属于佛教内容,目前并没有从道教的层面对牛王菩萨有另外的解读,现在看到的明清时期的材料是目前关于神牛信仰的主流说法。

 

image.png 

夏维明教授回答听众问题

 

讲座尾声,主持人李翎教授再次对夏维明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至此,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嘉宾介绍:

夏维明(Meir Shahar),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曾任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美国哈弗大学硕士、博士毕业。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民间宗教和文学、中国武术史、印度神话对中国宗教和文学的影响、中国佛教和密教。近年来,他一直在研究动物在中国宗教中所扮演的角色。撰写和编辑了多部学术书籍。其著作包括《济公:中国宗教与民间文学》(哈佛大学亚洲中心,1998年);《俄狄浦斯:哪吒与其印度起源》(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15年);《少林寺:历史、宗教与武术》(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8年,2016年译成中文,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波兰语和希伯来语,其中中文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曾受邀在中国、台湾、欧洲、美国和以色列的众多国际顶尖大学做学术报告。并曾是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和台湾中央研究院等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的访问学者。

 

主持人简介:

李翎,辽宁大连人,鲁迅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史论系毕业,获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8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师从金维诺教授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博士毕业,进入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为研究馆员。2018年转入四川大学,现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至2014年为以色列国家高级研究院特邀合作教授,2017-2018,印度尼赫鲁大学高级研究院研究员。出版专著(包括合著)、译著18部,发表论文114篇,主持国家社科课题《8-12世纪川滇与吴哥文化交流研究》,研究方向为佛教艺术史。

 


主讲人 讲座时间
讲座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