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1日晚8点30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赵旭东教授应邀主讲《人类学田野民族志方法——如何理解人和社会的文化存在》。讲座正式开始前,由主持人张泽洪教授做简要开场白,对讲座主讲人赵旭东教授的研究方向及学术成果进行介绍。本次讲座在线上与线下同时展开,线上有超过三百位师生聆听讲座,研讨气氛活跃。本次讲座基于田野八式和线索民族志概念,围绕赵旭东教授田野札记及发表成果,对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和基本原理进行讲解。
讲座伊始,赵旭东教授提出“研究的问题意识”,并形象地解释为:集中于头脑之中的迷惑不解和怀疑,并试图要去给出一种解决的内心状态。赵旭东教授对“研究的你—我—他”进行讲解,即进行学术研究对自己、对学术共同体、对成果应用皆有其义。接下来,赵旭东教授从学术日志、读书札记、书评综述、论文写作四方面阐述研究成果呈现的方式,并以“行—观—知—表”解释田野研究过程和实质。
其次,赵旭东教授在讲座中详细介绍了“田野八式”的田野工作方法,通过心存异趣、扎实描记、留心古旧、知微知章、知柔知刚、神游冥想、克己宽容、文字天下的方法实践,实现田野材料的获得与书写。赵老师讲述了在田野过程中记录的琵琶鬼案例,借用《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中的“库拉圈”概念,对刚性思维和柔性思维进行比较,以《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等书籍观点启发同学们对现象背后之意义的思考。
线索民族志聚焦于问题的发现与书写方式,赵旭东教授分别介绍定点聚焦和线索追溯两种人类学方法,以《金枝》为载体阐述人之思考与物之存在间的转化与传递关系。赵旭东教授指出,表征的创造、传递和接受是理解文化的基础,进而阐明“公共表征—心理表征—公共表征”为线索追寻点,并简要阐释“四统一转向”。
最后赵旭东教授简要阐述“微信民族志”概念,并从现场与时间、异域与直观、个案与整体、能动与实践几方面总结讲座内容。
进入提问环节,博士生杨文定、张卓分别就研究成果与田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微信民族志进行提问,线上学者巫达针对互惠人类学和文化自觉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赵旭东教授对三个问题进行引申回答,进一步充实了同学们关于人类学田野民族志方法的认知与理解。
随后何正金博士针对赵旭东教授讲解的内容发表评议,他认为田野考察对少数民族宗教研究很重要,赵老师的讲解内容语言凝练,讲座内容来自于田野工作的总结和提炼,可以作为开展田野工作的要诀。赵老师的讲座内涵丰富,结合赵老师自身实践及人类学成果案例,便于同学对相关概念进行丰富诠释。最后何正金博士阐发讲座内容对其自身进行宗教学研究的启示,即在庙宇考察或现象观察中,可以运用人类学研究方法,找到研究的发力点,以人类学的田野案例为借鉴,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意义。
主持人张泽洪教授感谢赵旭东教授的倾情分享,赞扬赵旭东教授为师生带来精彩的田野民族志讲座,时间虽短但人类学理论分享丰富,聆听讲座的师生皆受益匪浅。
撰稿人:胡凉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