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8日上午10点,国际著名中国民间宗教史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马西沙先生应邀出席“卿希泰学术讲座”第二讲,为我所师生及线上听众作了《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主题报告,线下会场设在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学术报告厅。讲座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主持,朱展炎研究员、陈丽副研究员等师生以及线上听众共300多人听取了讲座。
讲座伊始,盖建民所长致欢迎辞。他指出,今年恰逢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创所所长卿希泰创办《宗教学研究》四十周年,值此良辰,特邀马老师莅临我所展开学术讲座,为我所师生启迪智慧,增广见闻。
讲座正式开始,马老师首先阐述了自己的“文化决定论”,即文化的发展一定是和时代发展高度契合的,在本场讲座中,他用三个例子佐证这条思路。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出现了几百年的学术争论,这是一个文化上光辉灿烂的时代,孔子讲“不患寡而患不均”,老子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平等的观念在诸子时代就已深入人心。其次,清朝灭亡,民国时期西学大盛,不少学人的态度激烈,对中华文化持否定态度,一些“文化大师”高呼,中国的文化是吃人的历史,中医是巫术,象形文字不废,中国必亡,在这一时期,否定中国文化几乎是一种共识,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最后,当今世界,中华民族正以一种超乎想象的姿态在世界舞台大展身手,我们正在走向复兴之路,中外都在进行对中华文化的再认识。
马老师指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在诸子时代就已经达到了成熟而且稳定的文化形态,佛教的传入丰富了这一形态。两个半的轴心文化共同构成了稳定的文化结构,“两个”分别指儒家和道家,“半个”指佛教。儒道两家对巫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法家的思想为秦国崛起提供了助力,使得秦国横扫六合,一统天下。汉承秦制,轻徭薄赋,用亲民政策代替了秦朝的刑罚威吓,不与民争利。“文景之治”开创了新的发展路径。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使得儒家思想把握了中国文化的走向,道家思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汉代最伟大的成就是形成了汉族。作为中华民族主要载体的汉族,在面向少数民族时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即使在南北朝这样的大分裂时期,各民族也有着明显的汉化倾向。最具代表性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不但向南迁都洛阳,更致力于革俗汉化。隋朝确立了科举选官的制度,唐朝文化上恢弘的气魄更令人叹为观止,北宋GDP最高时占全球GDP的80%,现代人谁能如苏家父子般潇洒,崖山之战陆秀夫背着8岁的赵昺跳海殉国,随行十多万军民相继跳海牺牲,这是何等的壮烈!明朝亡了,但是满清统治者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总结,康熙皇帝在孔子墓和明孝陵前三跪九磕,表明他愿意继承中华民族的道统,他的举动调和了满汉之间的嫌隙,毛主席就高度赞扬了康熙皇帝,说他基本奠定了我们国家现在的版图。清朝人口达3亿,和中医药学的伟大是分不开的,和道家道教的支撑是分不开的,明清两代出现了大量的结社行为,这正是中华文化中对于公平正义的自觉追求和深情呼唤!
马先生还认为:中国人不只有四大发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是最聪明、最勤劳、最具创造力、最富责任感的民族,我们崇尚和平、平等,提倡“万物共生”,没有极端思想,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包容万物的伟大力量。回顾历史,对于中华文化的优秀之处,我们深深地感到自豪;对于文化中的糟粕,要予以扬弃、绝不护短;对于西方的长处,要承认和学习。
在评议环节,盖建民所长认为:马先生学养深厚,从中华文化的文明史出发,纵观古今、融汇中西,提出了他对中华文化的特点的把握和理解。马先生以深厚的史学功底,从先秦六朝隋唐,宋元明清,乃至于近代,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观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定要和时代社会相契合,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时代和社会。在文明的发展中,文化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中华文化从根本上造就了中国的文明史,这点有着非常丰富的例证,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雅文化和俗文化、典籍文化和口传文化等都是研究中华文化所需要的多维度的视角。马老师对中华文化发展特点的总结非常具有启迪意义,他从中华文化的平等的思想切入历史现象,也让我们耳目一新。
主持人盖建民所长最后进行总结。他表示,马西沙教授充满文化底蕴的讲座,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提振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他祝愿马先生身体健康,相约来日再临宗教所现场,再进行同样精彩的讲座,并感谢所有听众的关注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