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陈耀庭先生主讲四川大学“卿希泰学术讲座”第一讲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2-12-28

1.jpg

2.jpg

20221221日下午三点,国际著名道教学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原所长陈耀庭先生应邀出席“卿希泰学术讲座”第一讲,为我所师生及线上听众作了《我心中的卿希泰老师及其治学——怀念卿希泰老师,坚持宗教研究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主题报告。本场讲座在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学术报告厅举行,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盖建民所长主持,华侨大学黄海德教授评议。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詹石窗先生,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张崇富教授、周冶副研究员、朱展炎副研究员等老师及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王宗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汪桂平研究员等近两百人在线聆听了讲座。武汉等地道协也在当地组织听众在线收看了讲座。

3.jpg

卿希泰学术讲座”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组织发起,旨在纪念我国著名宗教学家、中国道教学术体系主要开拓者与奠基人、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创所所长卿希泰先生。第一讲的主讲人陈耀庭研究员于1983年被特邀参与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的道教部分全部条目,跟随卿希泰老师研究道教三十余年,学习、写作和编辑了《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年)、《中国道教》(四卷本,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中国道教史》(四卷本;第四卷,1995年;修订本,1996年)、《中国道教通史》(五卷本;第五卷,分卷主编,2019年)等部分著述,是卿希泰教授长期的学术伙伴,师友情深。在本次讲座中,陈耀庭研究员以“我对卿老师的三个印象”为核心,从亲历者的视角评析卿希泰教授的学术贡献、治学精神和为人风范,勉励了新时代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的后继学人,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术史留下了宝贵的口述史料。

4.jpg

讲座伊始,卿希泰先生的开山弟子、四川大学杰出教授詹石窗首先致辞,欢迎敬爱的陈耀庭老师和所有线上参与讲座的老师同学们。他阐述了邀请陈耀庭老师做“卿希泰学术讲座”开坛第一讲的特别意义:陈老师始终支持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的工作,许多大型科研项目和重要事件都得到了陈耀庭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例如,合作编写《中国道教史》《中国道教思想史》《中国道教通史》等著作,支持创立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襄助《百年道学精华集成》(五十卷),积极呼吁《中华续道藏》编纂出版工程的立项等等。陈耀庭老师是一面旗帜,他的思考每每给我们带来诸多启迪。

5.jpg

讲座正式开始后,陈耀庭老师怀念卿希泰教授道:“尊敬的卿希泰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有5年多了,再过几个月就快6年了。在这近6年里,每当我看到卿老师生前关心的《中国道教通史》洋洋五卷,或者碰到道教研究工作中受到疫情的影响、遇见很多困难时,就会想到卿老师,就会想到卿老师如果还在,他会带领我们怎么去干。”他自述和卿希泰教授认识交往30多年,在1983年到1994年的这10年中间,几乎每年都要到川大住上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与卿希泰教授见面会谈、学习研究。

陈耀庭老师首先展示了卿希泰教授的三张照片来描述他对卿老师的第一个印象。

第一张照片是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官网上展示的卿老师工作时的照片,卿老师从事学术思考和研究的工作,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第二张照片摄于2004年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香港圆玄学院和美国波士顿大学宗教系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道教与当代世界”国际研讨会(青城山)。第三张摄于2006年德国慕尼黑举行的第三届“道教与当代世界”国际研讨会。“这三张照片构成了卿老师在我心中的第一个印象”,陈耀庭说道:“卿老师是一位学者,是一位忠诚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的学者,是一位负有相当繁重的学习机构的领导责任的学者。他不仅刻苦、严谨、有继承中国学术传统的能力,也有宽广的古今世界学术视野、海纳百川的学术胸怀,还有鲜明的当代中国学术的立场和明确的人生目标。”

卿希泰教授最主要的学术成就集中于道教研究领域。他对道教的关注始于文革时期。在那段非常岁月中,卿希泰先生决定开展道教研究工作,为《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一卷)的完成奠定了思想准备。《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一卷)于1980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是卿希泰先生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具有理论勇气的表现,也是卿希泰心中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体现。从1978年到2017年,卿希泰充分发挥个人的能量,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创建组织和领导了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研究人才,涌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这一个时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到1982年是第一阶段。1980年,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由教育部批准正式创建,是中国高校系统第一个宗教学的专业研究机构;1982年宗教学研究所的学术刊物——《宗教学研究》创刊出版。1982年到2017年是第二阶段。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从1982年起成为我国高校第一个宗教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从1990年起成为第一个宗教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从1992年起成为我国第一个宗教学省级重点学科点;从1999年起成为我国高校第一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从2002年起由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高校第一个宗教学国家重点学科点;2005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人文社科第一批创新基地。

6.jpg

卿希泰先生多次谈到任继愈先生1983年在福州会议的讲话——“道教本来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可是长期以来只有我们国家提供材料,让外国人去出成果,这是国家的耻辱,这是民族的耻辱,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一定要痛下决心编写出自己的道教史来,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光。”卿希泰先生说,任先生的这段话好像是向我们发出了向道教史研究进军的动员令,对我们简直是如雷贯耳,听了以后非常激动,实在无法平静。卿希泰先生选择道教研究,作为他生命后39年的奋斗目标,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不是为了个人谋生的需要,也不是一种猎奇兴趣的爱好,更不是要拿道教文化来牟利发财,而是为了保护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陈耀庭老师认为,这是卿希泰先生工作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保护中华儿女、管理中华土地上物质和精神文化时候,必须具有的一种政权意识。“这个政权意识体现在卿老师这样一个参加革命70年的老党员的身上,体现得如此强烈是不奇怪的,这是他的党性。”陈耀庭老师总结道:“因此,我心中的卿希泰老师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一个保护、管理和研究中华道教文化的老共产党员。”

接下来,陈耀庭老师展示了他于2009年在海南为卿希泰先生拍摄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捕捉的画面显示出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国老人,温和慈祥,却一生经受着大风大浪,磨炼成为当代道教研究的国际级大师。陈耀庭老师由这张照片引出他心中的卿希泰老师的第二个印象:卿老师是一个谦虚谨慎、朴素大方的普通长者,但是,又是一个在几十年学术生涯中久经风浪、矢志不移的学界泰斗。卿老师做学问,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争利留名,而是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道教深入研究,也是为了在学术研究中发展自己创立的宗教学研究所,为了培养年轻一代的学者在学术实践中成长。

2009年至2010年前后,卿希泰先生和陈耀庭老师长谈了两次关于修订书籍的安排,一次是在川大,一次是在新加坡。他们讨论了两套书都需要修订:一套书是《中国道教思想史纲》,卿希泰先生很想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修订《中国道教思想史纲》;另一套书是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四卷本),需要保护好这部川大宗教学研究所的“拳头产品”,保护好中国道教研究的标志性著作。两套书都需要修订,但是卿希泰先生已经80多岁,精力有限,不能同时兼顾。最后,卿希泰先生放弃了修订自己个人署名的《中国道教思想史纲》,集中晚年的精力修订好由全所力量集中编写的《中国道教史》,将原来的四卷本扩编为五卷本,并且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个修改计划的改变,是卿希泰先生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选择牺牲个人的名和利。《中国道教通史》(五卷本)是卿希泰先生用生命最后时光交给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的珍贵遗产,使得四川大学的道教通史研究保持了海内外顶端的学术地位。五卷本《中国道教通史》博得了世界范围的同行们的重视和刮目相看,达到川大李言荣院士校长的期望——“保持专注,追求卓越”。陈耀庭老师语重心长道:“科学研究,如果有个人的名利作祟,就一定不能专注,因为他不愿意坐冷板凳,也一定不能卓越,因为他会斤斤计较,目光短浅。科学研究如果以个人名义为目的,那么必然走上害国害民的失败之路。”

从以上的事迹看,卿希泰先生的治学表面上看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但是他始终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面对自己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严肃认真地区别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区别学校大局和个人境遇的关系,区别世界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卿老师是个看似平凡,实则超群;看似平淡,实则深邃;看似与常规有别,实则有高度的政策考量;看似计较烦琐,实则是经过风浪磨炼的有博大胸襟的学人。对于卿希泰先生的第二个印象,陈耀庭老师总结道:“我在海南为他选这样的背景,拍了这样一张照片。我希望卿门弟子永远记住卿希泰老师在这张照片里面表现出来的,对风云变幻的风浪保持从容淡定的本色。这是我心中的卿希泰老师的第二个印象。”

 

7.jpg


最后,陈耀庭老师阐述了心中的卿希泰老师的第三个印象,是卿希泰老师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突出。第一,他和蔼可亲,开放治学,对接国际前沿。第二,他能够处理委屈,不会因为委屈丢乌纱帽。第三,他是一个态度坚决、是非分明的学者,特别是关涉到两岸关系和抗日战争等政治问题,卿希泰老师的态度真让人动容。

在与卿希泰教授相处三十多年中,陈耀庭老师深切体会到,卿希泰老师作为一位老共产党员,作为一个负有盛名的大学者,在把握人际关系上是刚柔并济的,对于人生的大是大非上是立场鲜明的,对于学术领域里的不正之风是毫不留情的,这是卿希泰老师刚的一面。但是,卿希泰老师对于学术战线上的战友,是团结友爱的。对于所里培养的学生和未来的接班人,又是热情关怀和孜孜不倦的。

在报告的最后,陈耀庭老师深情寄语,希望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全体师生能够牢记卿希泰先生的遗志,继承卿希泰先生和第一代学人共同开创的学术传统,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走中国式现代化的宗教学研究道路,为研究、保护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家道教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四川大学的发展做出新成绩。

8.jpg

在评议环节,黄海德教授认为陈耀庭老师在本次讲座中讲述的三大印象与讲座的题目是深相契合的,阐述了卿希泰教授的治业、治学与治人三大部分。治业指的是高层次的学术组织和管理,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创建了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治学指的是卿希泰教授的全部重要学术成就,最重要的就是中国学术史上首次编撰的多卷本《中国道教思想史》和《中国道教通史》;治人主要包括学术团队的规划、组建和学术传人的精心培养。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之中,卿希泰教授在治业、治学与治人三大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杰出成就。

詹石窗杰出教授表示,陈耀庭老师的报告全面而深刻,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卿希泰先生的人格魅力、治学精神与学术贡献的理解。结语部分发人深省,宗教所全体师生应当牢记。

9.jpg

周冶副所长表示,通过陈耀庭老师的讲座我们明白了,作为后辈学人应该思念什么、坚持什么。周冶副所长认为,本质的“思念”向来都是朝向不在场者,真正的思念总是去思、去想那些永恒持存者,而永恒者总是通过闪耀而显现出来,通过古往今来的圣贤、人物闪耀出来,从而照亮我们。这些闪耀的东西作为永恒者,本质上要求“坚持”。通过陈老师的娓娓道来和黄海德教授补充的事例,卿先生的一生行实不断向我们表现出来我们应该去坚持、应该去思念的永恒的东西。就像陈老师对我们宗教学研究所的希望,要把卿希泰先生的优秀品质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把宗教学研究所建设得越来越好,为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做出我们宗教学研究所应有的贡献。

最后,主持人盖建民所长简要回顾了宗教所同仁与卿希泰学术基金会共同发起组织高端纪念讲座的缘起与设想。他再次感谢主讲人陈耀庭先生下午近两个小时的精彩学术报告,尤其是主讲人以见证人的视角对卿先生的学术人生、治学思想的细致梳理与精辟分析,作为一名听众获益匪浅。同时也感谢评议人黄海德教授的精心评议与分享。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将在海内外学者的大力支持下,以今天的陈老师的首次开讲为契机,持续办好高水平的“卿希泰学术讲座”,将卿先生的学术精神传承弘扬下去。

(初稿 / 佟囿蓉,摄影 / 金明俊,审校 / 褚国锋)

主讲人 讲座时间
讲座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