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4日晚7点,辅仁大学陈福滨教授应邀主讲《<孟子>思想的人文关怀》。此次讲座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主持人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张泽洪教授,评议人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廖玲副教授与何正金博士。此次讲座在线上线下同时展开,约二百余位师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陈福滨教授从孟子思想产生的背景为切入点,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孟子》思想的人文关怀”。陈福滨教授指出,孔子立仁、义、礼之统,孟子则提出性善论以辅成此学说,无性善则儒学内无依归,故就中国之“重德”文化精神言,性善论乃成此精神之依据。
陈福滨教授指出,孟子的贡献可以约化以下四端:其一,建立心性之学的义理规模。心性是价值之源、道德之根。不同于《中庸》所载“天命之谓性”,孟子所言心性是由内在道德感直接说性,即心言性,以“善心”言“善性”。
其二,弘扬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德治思想以成养民、教民、爱民。孟子站在弘扬仁教的立场上,树立儒家心性论之宏规,故其为践仁而于《尽心·上》言:“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这充分说明仁表现在人生日用中,必有它多样与无处不在的特定形式,统合地说,也就是“道”。
其三,提倡“人禽”“义利”“夷夏”三辨之学。一个人随顺自我的自觉,把握自主的体性,所有的道德价值也由此开展。“人禽之辨”是孟子针对告子的“生之谓性”“食色性也”混淆人禽的现象提出的,目的在于呈现出人之内在本质,即所谓存养之义也。“义利之辨”即公私之别。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强调,“义”即理,具有普遍性,而“利”只有特殊性,故不能作为价值规范之基础。孟子的“夷夏之辨”,并非单纯以地域观念来界定夷夏之别,而是具有明显的道德价值导向,强调“夷夏之辨”应以“仁”与“义”作为区分标准。
其四,道德实践的养气与成德之功夫。其意义在于扩充“四端”之学说,解释“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实践方法。孟子认为“四端”(仁、义、礼、智)只是起始点,自觉心原含具重德,故欲使重德圆满开展,则必须有一番自觉的努力,因而需要开展自我道德修养。孟子的自我道德修养与实践是针对心性论所作的补充和延申,具体可分为“修养”“求其放心”“养其大体”三大部分。
在提问环节,听众针对讲座内容积极请教,陈福滨教授一一引申解答,进一步充实了同学们关于孟子性善论与人文关怀的相关理论知识。最后,主持人张泽洪教授对讲座内容及研究价值予以高度评价,并对陈福滨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张泽洪教授指出,《净明忠孝全书》《太上感应篇》等道教诸经,在论及经义时,往往引孟子学说以阐述,其中关涉的道教与儒家孟子学说之关系,是值得持续研究的学术问题。陈福滨教授讲授内容丰富,聆听讲座的师生皆获益匪浅。
撰稿:柴华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