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3日下午3点,香港大学中文学院长聘副教授宋刚老师应邀为我所师生作了一场关于“明暗之间:十七、十八世纪的天主教经典汉译”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林庆华教授主持,与谈人为田海华教授与何先月副教授,参加讲座的有李以清博士、吴华博士、郭建斌博士、梁栋博士,以及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的硕博士研究生。
讲座伊始,宋刚老师对明清天主教的圣经汉译概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了牵涉到天主教译经工作迟滞的各因素,其一是因为耶稣会士错过机遇,其二源于两股外在的阻遏力量即罗马教廷的限令和中国教区纷争导致的礼仪之争。宋刚老师指出,学界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认为晚明至清中叶天主教译经多是节译和编译之作,不值得重视,且囿于特定选题及学科视角,缺少整体上对天主教译经的审视和梳理。因此,宋刚老师提出要采用新的理论模式重新审视:一是从明、暗两线的角度切入对明清天主教译经文本的考察,二是从传教士的“译述”方法揭示早期天主教译经活动的多元面向。
在十七、十八世纪,明、暗两线译经文本是按照“准许印刷”的有无分成两大类,其中“准许印刷”是来自天主教的书检制度,要求书稿完成之后至出版前,由主教或指定权威人士审阅通过且两位以上的教会学者或同会成员审查书稿内容,这一制度自1621年起由教廷特准在中国教区施行。在对明、暗线译经文本的种类与特点进行介绍后,宋刚老师详细阐述了译经文本对中国文化观念的调适,包括直接调适、间接调适和错位调适,以及译经文本对中国本土语词、词境的挪用和译经文本对异质文化的移植。
宋刚老师最后总结到,明清天主教译经活动的成就和影响不彰,然而并非如学界通常认为的建树寥寥。它的圣经汉译呈现复杂多样的面貌,正是明、暗两线并线发展的结果,将这两线结合起来考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明清时期圣经汉译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曲折演进的历程。
在与谈环节,何先月老师首先对明、暗两线的理论框架表示赞同,并针对暗线的分类情况进行提问;林庆华老师则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依据向宋刚老师提问;田海华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除了耶稣会士的翻译活动之外,还有没有其他会士例如多明我会与方济各会会士参与其中,二是暗线如何挽救教务及其挽救的程度;除此之外,多位师生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并参与讨论。宋刚老师针对上述问题都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本场讲座落下帷幕。
供稿:苏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