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纪要 |【2023年度第18讲】张继焦:中国信仰文化体系的新探索:与杨庆堃和华琛的对话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3-11-20

2023年11月19日晚7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张继焦研究员应邀主讲“中国信仰文化体系的新探索:与杨庆堃和华琛的对话”。本次讲座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张泽洪教授主持,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何正金博士参与评议,讲座线上线下同时开展。讲座开始前,张泽洪教授对张继焦研究员作简要介绍。

围绕海口府城公期民间信仰的研究,张继焦研究员分四部分进行了阐述。

第一部分,民间信仰研究的缘起与调研过程。张继焦研究员介绍了调研团队在两年中进行的五次调研,使用的调查方法从初步访谈逐渐深入到地毯式的田野调查。调查团队参与了鼓楼三圣宫(关帝)公期和过火山、金花村林公庙(关帝)公期、尚书直街关帝庙公期、东门里关帝庙公期和甘蔗园张天君庙(张公)公期,切身体会到在府城这样一个移民商业社会,“公期”是如何促进府城当地居民的互动和联结,以此形成归属感和凝聚力。

第二部分,民间信仰研究的学术成果。张继焦研究员介绍了围绕海口府城公期民间信仰已发表的19篇民间信仰研究论文与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3本专著。

第三部分,民间信仰研究的方法论。张继焦研究员着重讲解了三种人类学分析方法,分别为“三层次分析法”“文化圈分析法”和“新古典‘结构-功能论’”。将“三层次分析法”应用在海口府城公期信仰,可以借用庙宇、社区及城市等不同维度,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公期信俗展开系统化和体系化的讨论。将“文化圈分析法”应用在海口府城公期信仰,通过梳理公期和军坡信俗各自的文化特质并对其地理分布进行大致划分,提出“公期文化圈”“军坡文化圈”“公期-军坡文化交叉带”这三个概念,用以解释因身处不同文化圈才会对“公期”和“军坡”有不同的认识和解读。最后,在“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的讨论中,华裔学者杨庆堃(C. K. Yang)于1961年提出“分散性宗教”(diffused religion)与“制度性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一对概念来描述中国信仰文化,并指出分散性宗教在中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张继焦研究员认为华琛提出的神明“标准化”概念是对杨庆堃理念的修补。通过海口府城公期民间信仰的研究,张继焦研究员认为,杨庆堃和华琛都只看到了中国信仰文化体系的一个侧面,中国信仰文化体系并非只有神灵信仰,而是由神灵信仰与祖先崇拜两部分所构成的;神灵信仰为崇神,祖先崇拜为敬祖,两者彼此共存;多元神灵和祖先祭祀在官方和民间都具有巨大的力量,促进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沟通。这种信仰文化体系源自古代,留存至今,并且仍旧可以与当前时代变迁相协调,形成新的社会结构,发挥当代新功能。

第四部分,“总结”。张继焦研究员强调:“中国民间信仰研究不只是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来证明西方的理论,而需要在借鉴用西方理论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何正金博士针对张继焦研究员的讲解内容发表评议,认为民间信仰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对儒释道三教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除了知识储备外,扎实的田野考察是研究的基础,也是后续使用各种人类学方法论进行分析的前提。另外,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需对既有的人类学理论进行不断地对话和反思。

提问环节,线上观众提问:“在少数民族地区田野调查中,有可能出现文化圈交叉带中的融合与冲突,我们该如何对文化圈交叉带开展关注和调研?”张继焦研究员对此作出详细解答。

最后,张泽洪教授对本次讲座作总结,并对张继焦研究员的分享表达感谢。

撰稿:佟囿蓉

主讲人 张继焦 讲座时间 2023-11-19 19:00
讲座地点